三军
书籍:中国军事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军事史辞典》第732页(407字)
春秋时对诸侯大国军队的统称。
周制,天子建六军,诸侯大国设三军,每军12500人。如楚有中、左、右三军;齐有上、中、下三军;吴有左、中、右三军;晋有上、中、下三军等等。虽然各诸侯国对三军的称谓不同,但一般均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王亲征,则亲帅中军。
如吴楚鸡父之战:“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春秋末年,吴国左、中、右三军发展为上、中、下、右四军。
晋国也先后扩编为上、中、下、新上、新下五军和上、中、下、新上、新中、新下六军。又据《商君书·兵守篇》:“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魏晋时期,西晋武帝在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实行分封诸王,亦有“三军”之称。事见《晋书·地理志》:“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