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军事史辞典

孙子(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军事史辞典》第935页(1184字)

俗称《孙子兵法》,亦称《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中国古代军事名着。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着。孙武,齐国人,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曾任吴国将军,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该书现存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反映了春秋末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揭示了一些最一般的战争规律,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富有生命力的军事原则。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朴素唯物主义的战争观。首先强调了政治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正确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在他所强调的“将莫不闻”,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和“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中,“道”这个属于政治范畴的东西始终被放在首位。然则何为“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计》)。明确指出,民心的向背,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其次,强调指导战争的人,务必重视经济对战争的重大影响。指出,若进行战争而缺乏物质基础,军队就不能生存,当然就更谈不上取得战争的胜利了。二,自发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主要有弱生于强,强生于弱的矛盾转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辩证分析思想,和“兵无常势”的发展变化思想等。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认为,战争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其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故在制定对敌战略方针时,不能只局限于运用军事手段,“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最理想的是用“伐谋”、“伐交”的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万不得已时才用“伐兵”、“攻城”的手段。这一思想是相当高明的,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四,灵活的战术思想。强调“兵无常势”,战无常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打法,力争“致人而不致于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机智灵活,才能稳操胜券。五,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并从这一规律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形》),“我专而敌分(《虚实》),“避实而击虚”(《虚实》)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一规律的基本精神不仅适用于军事,而且适用于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宋神宗时编定《武经七书》,本书为七书之首。本书不仅在中国被历代奉为“兵经,”为武学必读之书,在世界上也被奉为“兵学鼻祖,”享有巨大声誉。现有日、英、法、德、俄、捷、朝等译本。国内有曹操杜佑、李筌、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晓臣、王皙、何延锡、张预等11家及其它注本。

上一篇:左传 下一篇:吴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