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龙眼叶斑病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62页(1721字)
【症状】:
龙眼叶斑病类,主要以病害在叶片上产生斑点、斑枯、落叶为特点,故称“叶斑”病类。现将其发病部位、症状特点及区别分述如下。
灰斑病 常发生于成叶或老叶上。病斑多从叶尖向叶缘扩展,初期发病的叶上生赤褐色圆形、椭圆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常多个病斑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其后病斑变为灰白色。病斑两面散生黑色粒点,老熟后破裂外露,散出黑色粉末状物(即分生孢子)。
【病原】:
本病原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盘埋于寄主表皮下,成熟后外露。分生孢子纺锤形,具4横隔,五个细胞,中间三个较大,暗茶褐色,两端细胞较少,透明无色,下端细胞具一短柄,上端细胞有2-3条附属毛,与分生孢子等长,无色。分生孢子大小为18-24.6毫米×6-6.6毫米。
褐斑病 为害成叶和老叶。初期发病在叶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叶面病斑中间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褐色边缘,叶背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后期病叶表面生出小黑粒(即分生孢子器)。病斑常数个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蔓延至叶基部,引起落叶。
本病原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器褐色或黄褐色,略呈球形,埋生于表皮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双胞,两端圆并各有一油球,无色或淡色。
自星病 为害成叶。初发病叶面生针头大小圆形、褐色小斑点,扩大后为灰白色病斑。病斑周围有一明显褐色边缘,其上生数个黑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叶背病斑灰褐色,边缘不明显,有时病斑周围有一黄晕圈。
本病原为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叶肉中,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暗褐色,圆球形,具孔口,略微突出,大小为62.5-112.5微米×97.5-162.5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3.75-5微米×2.25微米。
上述三种叶斑病症状区别见表3-1。
表3-1 叶斑病三种病害的病症区别
【发病规律】:
叶斑病类以分生孢子器(盘)、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叶上或落叶上越冬,是翌年病原菌传播的主要来源。病菌主要靠风、雨来传播,第二年春,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侵入为害叶片。全年都可以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发病最多,严重时常造成早期落叶,使树势衰退,产量下降。
凡是栽培管理较差、荫蔽潮湿,虫害较多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势的抗病能力,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当年的病叶是第二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要注意清洁果园,清除枯枝落叶并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
(3)发病较重的果园或老树,特别注意夏、秋两季的果园检查;在发病初期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10-15天。可喷0.5∶0.5∶1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锌锰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药剂要交替使用,如喷波尔多液不能超过2次,代森锌锰用1次。一种药剂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免产生抗药性。
叶斑病类为常见的龙眼叶斑病害,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龙眼产区。我国常见的龙眼叶斑病类,其中有龙眼灰斑病(Pestalozzia sp.)褐斑病(Ascochyta sp.)、白星病(Phyllosticta sp.)等十余种,个别地区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早期落叶,影响树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