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小蓑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1页(1175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6-8毫米。头小,咖啡色;体躯米白色,足退化,似蛆状。雄蛾体长4-4.6毫米,翅展11.5-13.5毫米;体、翅茶褐色,体表被白色细毛,腹面毛密而细长;后翅底面银灰色,有光泽。
卵 长约0.5毫米,椭圆形,米黄色。
幼虫 成长幼虫体长5.5-9毫米。头黄褐色,有暗褐色花纹;身体乳白色,中、后胸背板各分为4个黄褐色小片,背中央2片明显较大;第8腹节背面有褐点2个,第9腹节背面褐点4个。
蛹 雌蛹体长5-7毫米,黄白色。头、胸细小,无翅芽和足;腹部第3-6节背面近后缘各有1列黑褐色小刺,腹末具2根短刺。雄蛹体长4.5-6毫米,茶褐色;翅芽达到第4腹节;第1-8腹节背板中央具深褐色斑,第4-7腹节背板近前、后缘及第8腹节前缘各有1列小齿,腹末也具2根短刺。
护囊 成长幼虫护囊长7-12毫米,囊外附有寄主的枝、叶碎片,内壁丝质灰白色。
【发生规律】:
在浙江、安徽、四川每年可发生2代,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次年3月当气温回升到15℃以上时即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在浙江(杭州)第一代卵见于6月上旬-下旬,幼虫发生于6月中旬-8月中旬;第二代卵见于8月中旬-9月上旬,幼虫发生于8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幼虫脱皮5次或6次,幼虫期38-77天,越冬代幼虫长达253-289天,卵5-7天孵化。
雄蛾羽化以黄昏时最为活跃,在林间飞舞,寻觅雌虫(在囊中)交尾。每雌产卵多达260余粒,平均181粒,孵化率为99%。幼虫晴天日间多在叶背,黄昏到清晨或阴天则在叶面取食。幼龄时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斑点;3龄以后食成许多小孔,有时啃食枝梢和幼果果皮,致果实畸形,影响品质或引起落果。幼虫老熟后吐长约10毫米的丝索,将护囊上口密封并悬挂于枝叶下,再转身化蛹。雄虫护囊常悬挂在树冠较下部的树荫处,雌虫护囊则以树冠上部的叶、枝繁茂出多。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同大蓑蛾,但护囊较小,人工摘除不易彻底,必须抓紧幼龄期施农药防治。
小蓑蛾(Acanthopsyche sp.)又叫小袋蛾、小背袋虫。幼虫的为害极似大蓑蛾,除柑桔外,还为害茶、山茶、油茶、梨、杏、白杨、紫荆与悬铃木等果树与林木,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和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