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油桐尺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79页(2188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蛾体长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雄蛾体型略小,体灰白色。触角雌虫呈丝状,雄虫呈羽毛状;前翅白色,间以灰黑色小斑点,从前缘向后缘有3条黄褐色波浪状纹,近外缘1条最明显,雄蛾的内外2条显黑褐色,后翅与前翅相似,也有波浪状纹。体腹面黄色,腹部末端有1丛黄褐色毛。
卵及卵块 卵直径0.7-0.8毫米,椭圆形,青绿色,孵化前呈黑色。卵粒堆叠成块,卵块上覆盖黄褐色绒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0-72毫米,深褐色、灰褐色或青绿色,头部密布棕色小斑点,头部中央下凹,两侧显现出角突状;前胸背面有2个瘤突;腹足2对;气门紫红色。幼龄幼虫体灰褐色或青色。
蛹 体长22-26毫米,黑褐色。头顶具2个角状小突起;腹末臀棘的末端长刺状,具小分叉,臀棘基部两侧和背方的凸出物上有凹凸刻纹(图1-59)。
图1-59 尺蠖类
油桐尺蠖:1.雌成虫 2.雄成虫 3.幼虫及为害状 4.蛹棉大造桥虫: 5.成虫 6.幼虫及为害状 7.蛹
【发生规律】:
油桐尺蠖在河南一年发生2代,四川、湖南、江西、浙江2-3代,福建及广西北部3代,广东3-4代,多以蛹在土中越冬。在广东越冬代成虫3月中旬出现;第一代幼虫从4月初-5月中旬,第一代成虫见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初,第二代成虫见于7月下旬-8月上旬;第兰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9月上旬,第三代成虫见于9月中、下旬;第四代幼虫发生于9月下旬-11月初,每年6月中旬-9月初幼虫为害最烈。在江西(宜春)第一代幼虫见于5月上旬-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发生在7月上、中旬-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大量发生于8月下旬-9月下旬,以7-9月为害柑桔秋梢最严重。
成虫常在雨后土壤湿度较高时羽化,昼伏夜出,羽化后1-3天内交尾产卵,1-2天后即可产卵,卵堆产于叶背、树干、防护林树皮裂缝或杂草灌木丛中,每头雌虫产卵一块,每卵块1000-3000余粒,成虫寿命约5天,卵期7-11天。幼虫孵出后很快向树冠上部爬行、1、2龄幼虫喜在树冠顶部叶尖等处直立停息,夜间吐丝下垂悬吊在树冠外,随风飘荡及转株为害;3龄以后喜在树冠内,多在枝条的分叉口搭成桥状不动。阴天及夜间取食最凶,嫩叶与老叶均受其害,1龄幼虫喜吃嫩叶表面,留下下表皮层,2、3龄幼虫食叶成缺刻,4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每头虫一天可食叶8-12片。幼虫一般5或6龄,老熟幼虫到夜间沿树干下爬或吐丝下坠入土化蛹,若树干周围土层疏松,则绝大部分在主干周围50-60厘米范围内化蛹,入土1-3厘米深。土层疏松的果园一般受害较重,而土层板结的果园受害较轻。
【防治方法】:
(1)挖蛹 在广东地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9月初分4个时期进行,翻挖主干周围50-60厘米内,1-3厘米深的土层,破坏化蛹场所,特别是第1、2次化蛹时期对减少虫源,保护叶片有重要作用。
(2)诱集虫蛹 在老熟幼虫未入土化蛹前,用塑料薄膜铺设在主干周围,并垫铺湿度适中的松土6-10厘米,诱集幼虫化蛹,集中消灭。
(3)灯诱成虫 成虫羽化期,每30亩地安装1支40瓦黑光灯进行诱捕。
(4)人工捕杀与刮除卵块 成虫、幼虫体型大,目标显着,成虫喜在背风面的树干及叶背停息不动,而幼虫则常撑在枝条的分叉等处长久不动,宜在上、下午用树枝捕打。幼虫受惊动后有垂丝下坠的习性,在树下铺薄膜后振动树枝,使幼虫掉落其上,集中杀灭或家禽啄食。
(5)药剂防治 抓住第一、二代的1-2龄幼虫药剂防治是全年防治的关键,此期幼虫多在树冠顶部活动,可用以下农药进行喷杀:1-3龄幼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600-800倍液加0.2%洗衣粉、或2.5%敌杀死2000-3000倍液、20%速灭杀丁7000倍液防治;4龄以后幼虫可用2.5%敌杀死1500-2000倍液、50%杀螟松5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20%速灭杀丁6000倍液或300亿/克青虫菌1000-1500倍液喷杀。
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benescripta Prout)又名大尺蠖,俗称拱背虫,量尺虫等,是柑桔、油桐和茶树的主要害虫,也是典型的暴食性害虫,暴发成灾时可在短期内将整片柑桔树、桐林或茶园的新老叶一齐吃光。该虫食性复杂,油茶、乌桕、苦楝、漆树、松、柏、杉、梨、桃、枣等经济林木与果树均可受害。分布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浙江、福建、广西和广东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