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柑桔根线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9页(2018字)

【症状】:

此病为害根部,受害须根比正常须根略粗短、易碎,缺乏正常根应有的黄白光泽。由于线虫的穿刺,不但破坏了根皮组织,而且容易感染其它病原微生物,使根皮呈黑色坏死。严重受害时,导致根皮不能随中柱生长,使皮层和中柱发生分离现象。在被害的须根上能镜检到固定为害的雌虫(图1-13)。

图1-13 柑桔根线虫病

1.须根上寄生的雌虫及卵囊 2.病根组织解剖 3.雌成虫 4.雄成虫

受害植株的树冠没有特征性症状,与干旱、营养不良、缺素症状相类似,表现出缓慢性衰退,叶片发黄、落叶、枝枯,产量锐减。

【病原】:

雌虫 雌虫前端三分之一侵入根部皮层,后端三分之二裸露根外,并膨大呈囊状,体长350-500微米,体宽100-110微米。

雄虫 体形线形,体长300-500微米,体宽11-15微米。雄虫十分活跃,既能在土中蠕动,又能潜入小根内寄生。

卵 雌虫产卵前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形成卵囊,产卵于卵囊内。卵肾脏形,大小为55-59微米×30-37微米。

幼虫 卵在卵壳内孵化发育成一龄幼虫,蜕皮后从卵壳爬出便成二龄幼虫。

二龄雌幼虫大小为300-300微米×13-14微米。

二龄雄幼虫前端稍钝,末端尖细,大小为280-340微米×12-13微米。

【发病规律】:

(1)侵染循环。卵在卵壳内孵化发育成一龄幼虫,蜕皮后破壳而出,即为二龄侵染幼虫。雄幼虫再蜕3次皮变为成虫,与雌成虫交尾。雌虫在根表皮细胞上取食,再蜕3次皮变为成虫。雌虫直至穿刺根之前,都保持细长形,一旦以颈部穿刺根内,营固定为害后,露在根外的体躯迅速膨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

(2)田间消长规律:据在四川重庆观察结果,柑桔根线虫幼虫在须根中的寄生量以夏季最少,冬、春最多;而雌成虫对须根的寄生量,周年基本均匀。

(3)柑桔的不同种类对本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据对枳、枳橙、意大利酸橙、枸头橙、香橙、柚、红桔共7种材料测定结果,以枳最抗病,枳橙次之,其余均感病。

(4)土壤条件对线虫的影响:土壤质地,以粘粒含量为10%-15%的土壤中,线虫繁殖最佳,而在含有50%粘土的土壤中繁殖率很低。

土壤pH值在6.0-7.7之间,有利于线虫繁殖,而pH为4.5-6.0之间,其线虫数量则很少。

在没有柑桔根作食料的情况下,线虫在盆钵潮湿土壤中可以存活18个月,在大田中存活31个月,在水中能活6个月。

【防治方法】:

(1)利用抗病砧木,凡是适宜用枳作砧木的地区,都应大力推广应用。

(2)药剂防治。春季,在树冠滴水处土壤开环沟,施15%涕灭威(铁灭克)颗粒剂5公斤/亩,或10%克线磷(力满库)颗粒剂5公斤/亩,或10%丙线磷(益收宝颗粒剂5公斤/亩,或10%克线丹颗粒剂5公斤/亩,施药后覆土、灌水。

据试验观察,上述几种杀线剂均能显着压低当年的线虫密度,但翌年仍有回升。

(3)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未受害的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耐病能力。

加强肥水管理必须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效果不佳。

(4)病区苗圃地不宜连作,应选用前作为禾本科作物的土地或水稻田。如用带病地作苗圃,则需反复犁耙翻晒土壤,以减少土壤中病原线虫的数量。播种前半个月用药剂处理土壤,杀死土中线虫。

柑桔根线虫病(Tylenchulus smipenptrans Cobb)几乎遍及世界柑桔产区,在我国分布也相当普遍。据在四川调查,该病在柑桔园的发病率高达94.7%,其中重病园约占15%。

该病为害须根,引起植株缓慢性衰退,丧失结果能力。

上一篇:(六)螨类 下一篇:21.桔全爪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