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柑桔黄龙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3页(6486字)
【症状】:
黄龙病的特征性病状是初期病树的“黄梢”和叶片的斑驳型黄化。开始发病时,在绿色的树冠上有几枝或少部分新梢的叶片黄化,呈现明显的“黄梢”。这种“黄梢”往往光出现在树冠顶部和外围。因此有些地方俗称“鸡头黄”或“插金花”。随后,病梢的下段枝条和树冠的其他部位的枝条陆续发病。
黄龙病全年均可发生,其中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春梢发病是在当年新抽的春梢正常转绿以后,染病的枝梢叶片从叶脉开始褪绿,此后逐渐扩大,形成斑驳状黄化病叶。夏、秋梢发病时,往往新梢不转绿即成“黄梢”,叶片呈均匀黄化或呈现斑驳型黄化。
黄龙病树上形成黄梢的黄化叶片细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均匀黄化叶片:多出现在初期病树和夏、秋梢发病的树上,叶片呈均匀的浅黄绿色。这种叶片在枝上存留时间短,且不一定在每株初期病树上出现,因此在田间较难看到。
斑驳型黄化叶片:即叶片呈黄、绿相间的不均匀斑块状,斑块的大小和形状均不定。一般来说叶片基部和边缘多呈黄色。这种叶片在春梢病枝及夏、秋梢病枝上均可找到,初期病树和中、晚期病树上都较易找到。
缺素型黄化叶片:又称花叶。即叶脉及叶脉附近叶肉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与缺乏微量元素锌、锰、铁时类同。这种叶出现在中、晚期病树上。一般在有均匀黄化叶片或斑驳黄化叶片的枝条上抽发出来的新梢即呈现缺素状。
比较以上三种病叶,因斑驳型黄化叶在各种梢期和早、中、晚期病树上均可找到,且具有特征性,所以常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树的依据(图1-9)。
图1-9 柑桔黄龙病
1、2、3.斑驳型黄化叶 4.缺素型黄化叶
除了上述叶片黄化症状外,病树还有落叶严重,不定时抽梢,梢短、弱,叶小而直立等现象。有的品种中脉肿大突起,局部木栓化开裂。病树树冠稀疏,多枯枝,植株矮小。开花多而早,座果率低。果实变小、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有的品种如福桔,果蒂附近提早变为红色,成“红鼻果”,着色不均匀,种子退化。初期病树根部正常,后期病树出现烂根。多从须根开始腐烂,以后大根也腐烂,木质部发黑,根皮脱落。
【病原】:
关于黄龙病的发生原因,长期以来曾有多种假设,如水害、镰刀菌引起根腐,缺肥、缺乏微量元素等。50年代,试验证实本病可以通过嫁接传播,因而确认是一种病毒病害。60年代,人们曾对黄龙病病原是否就是衰退病病毒发生过较长时间的争论.但根据两者的症状、寄主感病性和地理分布的差异,有人认为两者是不同的病害,后为电镜观察结果所证实。70年代,有关科研人员通过浸泡接穗和树干注射等方法试验,证明黄龙病病原对四环素族抗生素敏感,认为黄龙病病原不是病毒而是类菌原体。1979年,有人将病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病叶叶脉韧皮部组织中看到了病原,其大小为150-650毫微米,具有20毫微米的界限膜,超过了常规的类菌原体膜的厚度,因而认为应列为类细菌。
黄龙病病原除对四环素抗生素敏感外,对青霉素也敏感。热力处理也有明显疗效。据报道,三年生蕉柑病株分别经48、49、50℃饱和湿空气处理45、50、55、60和65分钟,51℃处理35、40、45、50和55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后来又有人进一步证明病苗经49℃或50℃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可以恢复正常。热治疗效果可保持58-60个月以上。
在田间,黄龙病究竟是什么昆虫传病的,有人做过红蜘蛛、黄蜘蛛、蚜虫等的传病试验,均未获成功。早期曾怀疑是桔蚜。70年代以后不少单位试验证明柑桔木虱可以传病(图1-10)。
图1-10 黄龙病的传病媒介昆虫——柑桔木虱
1.成虫 2.卵 3.1-5龄若虫
柑桔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是我国南方柑桔园中常见的害虫。主要为害新梢。成虫体似米粒大小,灰白色,上有褐色斑点。喜温向阳,能飞善跳。停息时,尾部上翘,身体与栖息面成45度角。这是可区别于其它昆虫的最大特点。卵桔黄色,极小,产于萌发不久的嫩芽上。卵孵化后若虫即在嫩梢上取食,直到变为成虫。若虫黄色,体扁平,长圆形,足短,很少爬行。其腹侧有毛刺并分泌白色蜡丝和蜜露,招引蚂蚁。柑桔木虱以成虫越冬,一年可发生8代,世代重叠,在高温季节虫口达到高峰。田间木虱虫口除受一般季节波动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寄主植物嫩梢抽发量,直接关系到柑桔木虱食料的有无和多少,与柑桔虫口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连续阴雨天,可使木虱虫口大量减少。天敌,如某种寄生蜂发生也会影响虫口。据报道,在田间木虱若虫被寄生率有时可达30%以上。为杀灭其它害虫(如红蜘蛛)而喷用农药,也会使柑桔木虱数量大大减少。
【发病规律】:
黄龙病发生主要是看有无病源(田间病树)和苗木本身是否带病。在有柑桔木虱发生和存在病源的情况下,病害就可通过柑桔木虱吸食病树汁液后,又转去健树吸食而传播。如此辗转传播而蔓延扩大。
另外,嫁接传病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即如果在有病的树上采穗嫁接繁殖,那么育出的苗木一般都是带病的。黄龙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就靠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的调运。已经证明,本病不能由汁液摩擦传病,土壤或其中的病树残根的存在也不能传病。某些迹象表明,种子也有可能传病。
柑桔木虱的有无及发生数量的多少与黄龙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如1973-1977年有人曾对广西27个县(市)的黄龙病发生和柑桔木虱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广西北部未见柑桔木虱的地区未见黄龙病流行,而在广西中部和南部有柑桔木虱黄龙病可以流行。另外,在高海拔的地区发病较轻。四川省黄龙病调查组1977年报道,在宁南县俱乐乡邻近的各个海拔高度不同的果园中,柑桔木虱和黄龙病发生情况明显不同,见表1-1。
表1-1 不同海拔果园中柑桔木虱和黄龙病发生情况
上述情况说明,高海拔地区的某些环境因素不适宜柑桔木虱的发生,由于缺乏传病媒介,因而抑制了黄龙病流行。还有这样的现象:同在某地,同时栽种的同批苗木,栽在开阔的缓坡丘陵地,木虱发生数量多,柑桔树全部发病且大多已经挖去,而栽在日照较短、湿度较大的山坳中,未找到木虱。果园内只有极少数病株。这同样说明由于小气候的影响,可造成柑桔木虱虫口的悬殊和发病情况的极大差异。
成年果园比幼龄果园有较强的耐病力。这是由于成年树树体大,在一定数量的病原进入后,繁殖扩散至全株和在树体内达到一定病原浓度所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幼树需时较短。另外,幼龄果园新梢抽发次数多,招引木虱,增加了受感染的机会;果园通风透光好,有利于柑桔木虱的生存和繁殖,也会加速果园内黄龙病的传播和蔓延。
在各类柑桔中虽然至今还未发现过不感染黄龙病的品种,但是不同品种的成年果园感病后衰退的速度仍有差异,如蕉柑、椪柑及茶枝柑感病后衰退最快。甜橙树和柚树感病以后在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定结果量。温州蜜柑的耐病程度则较甜橙更强一些,常可带病结果好多年。因此,有些病区在种植蕉、椪柑失败后,用改种温州蜜柑的办法来维持一定的产量。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田间已存在有大量传染源(病树)和柑桔木虱虫口较高的地区,如在老病果园旁边建立新果园,则即使是栽植温州蜜柑,仍将不及投产就会全军覆没。枳不属于芸香科的柑桔属,但在国内是柑桔果树的常用砧木品种。枳本身在田间无症状表现,但用枳做砧木的柑桔嫁接苗,并无增加耐病性的表现。
【防治方法】:
对于黄龙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减少或消灭病源和防止媒介昆虫的田间传病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严禁病区的接穗和苗木流入新区和无病区。新区外出引种时,如不了解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应要求当地植物检疫部门出具证书,确证接穗和苗木不带黄龙病时方可引入。凡发现无证推销和贩运病区苗木者,不论其苗木质量好坏和有无症状表现,应一律按植物检疫条例予以烧毁。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圃址的选择:为了尽量减少田间传染,苗圃地点的选择除了考虑水源方便、土质良好等条件,以满足育苗要求外,应特别注意隔离问题。即苗圃周围距离柑桔园应在5公里以上,其中如有山区、林区阻隔则更好。在建圃之前,还应组织人员对附近的荒山灌木林丛进行普查,以发现并拔除零星的柑桔类植物或九里香等柑桔木虱的寄主。
砧木种子的消毒处理:种果一般应尽量在远离病果园、外观正常的树上采集。为了杜绝带病的可能,砧木种子应进行热处理。具体做法是:种果剥出种子后淘净,放入铁丝笼或纱布袋内,泡入50℃左右的热水中预热5分钟,取出立即放入55-56℃的热水中浸泡50分钟。浸泡时热水要盖过种子3厘米以上,水温要求保持恒定,并经常搅动,使种子受热均匀。处理完毕,将种子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然后摊开凉干,待种子表面无浮水时,即可在苗圃中播种。用上述温度和处理时间,对一般砧木品种的种子(如枳、枳橙、酸桔、粗柠檬等)发芽率不仅无影响,而且出苗早而整齐,生长健壮。但据报道对某些品种的种子,如福桔的发芽率略有影响,较对照出苗率下降24%,因而认为福桔种子的热处理,用53℃处理50分钟比较适宜。
接穗的消毒处理:接穗最好在远离病区的、10年生以上的、丰产优质的无病树上采集。为了消除接穗中可能存在的潜伏病原,接穗也要经热力处理或四环素族抗生素处理方能使用。热处理接穗最简单的装置是用一加盖的木桶或金属桶做消毒箱,箱高55厘米左右为宜。箱内注入约10厘米深的清水。箱内四壁贴上湿马粪纸,箱底水内插入两个300瓦的加热器加温,箱内放一个高出水面直径与箱腔同大的铁丝网架。箱盖开一小孔插入温度计。箱内装一小风扇以搅动空气。处理前先通电把空箱加热至49℃,开动小风扇和调节控温仪使温度稳定,便可放入接穗。接穗去叶时留下叶柄,倒置箱内可减少热害。每条接穗要彼此分离,以保证受热均匀。箱盖上后到温度升至49℃计时,50分钟后取出即可。用上述湿热空气处理接穗虽可去除多种病原并兼治螨、蚧等害虫,但嫁接成活率低,一般只有20%-30%成活。此后,有人试验用热水间歇热处理方法消毒感病接穗,可明显提高嫁接成活率且疗效显着。具体方法是先将接穗放入44℃温水中预热5分钟,然后放入47℃热水中8-10分钟,取出用湿布包好,24小时后重复处理,如此共处理3次。
抗生素浸泡处理对黄龙病病原的消毒效果可达95%-100%,且不需特殊设备,简便易行,因此已被病区育苗中普遍采用。在春季,将接穗放入1000ppm的盐酸四环素或盐酸土霉素中浸泡2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后即可削芽嫁接。为了减少用药量,也可将药液浓度降低为500ppm浸泡3小时,同样可达到消毒目的。如在温度较高的9、10月进行秋接,则应适当降低浓度或缩短浸泡时间,以免造成药害。
除了进行砧木种子和接穗消毒外,育苗过程中还应注意防疫,如苗圃工作人员不准随便从外面带入其它接穗或苗木,要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特别应经常严格检查苗圃,如有生长异常的苗木应及时处理销毁,发现柑桔木虱要及时地彻底扑灭。
(3)隔离种植。新植果园应尽量远离老病果园,以减少自然传播。
(4)严格防除传病昆虫柑枯木虱。此为预防病害流行的重要环节。各地生产单位的经验证明,凡是杀虫剂喷布次数多(主要目的是防治螨类害虫),柑桔木虱防除比较彻底的果园,黄龙病的发生显着较轻。柑桔木虱作为害虫,由于一般发生量不多,危害并不严重,易为人们所忽视,但作为传病媒介应予严格控制,做到基本消灭。果园应加强栽培管理,使枝梢抽发整齐。每次嫩梢抽发期喷药保护。用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90%敌百虫结晶8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油400倍液;200倍鱼藤浸出液;松脂合剂15-20倍液,对若虫、成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5)及时拔除病株。拔除病株一方面是为了消除传染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灭传病媒介。由于病树落叶多,经常萌发新梢,常是柑桔木虱集中和增殖的场所,因此应先喷杀虫剂杀死病树上的柑桔木虱,然后倒树,以免柑桔木虱飞散传病。
黄龙病除了可以预防外,广西、广东都曾开展过加压注射四环素治疗树的试验。方法是在主干基部钻孔,深达主干直径的2/3左右,从孔口加压注入药液,每株成年树注射1000ppm盐酸四环素溶液2-5公斤,疗效显着。即使是重病树(甜橙),注射四环素后也可以恢复生长,并结相当数量的果。但注药后1-2年即旧病复发,说明注入药液对病原只能起暂时的抑制作用而不能消灭它,病树的保留还可能成为侵染源。因此,这种方法只能考虑应用于隔离较远的老病果园,而不适用于新区、新病区。
柑桔黄龙病又名黄梢病,是我国南部柑桔产区的毁灭性病害。最早发生与流行在我国广东潮油地区。初病树出现黄梢,当地方言称枝梢音近似“龙”,因此名为黄龙病。长期以来此病流行于广东、福建、广西的南部和中部地区。70年代以后陆续在各地发现新病区,包括江西南部、云南部分地区、四川和贵州的西南部、浙江南部的局部地区等。湖南南部也有零星发生。台湾省报道的立枯病其寄主症状、病原及传病媒介昆虫等均与黄龙病相同,很可能是同一种病害。
黄龙病在我国发生的历史已久。广东在1919年即有文字记载。此病在30年代后期在广东潮汕地区,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广东潮汕、新会和福建龙溪、福州等主要产区流行,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据广东有关部门估计,潮汕地区1957-1958年因黄龙病为害挖树达数百万株。广西柳州的两个较大的国营园艺场,1956-1960年种植的椪柑、蕉柑和甜橙5000亩,于1964-1968年间几乎全部因此病为害而淘汰。广东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柑桔场,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70年代末,由于黄龙病的大量蔓延为害,曾推倒病树90多万余株。
在病害流行地区,周围没有老果园的新果园可以在定植八、九年后严重发病。而在病果园邻近种植的新果园往往不及投产就严重发病。幼龄树发病后一般一、二年内即全株衰退,成年树则在染病后二、三年内蔓延至整株,并很快丧失结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