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柑桔溃疡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0页(2128字)

【症状】:

本病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及萼片。

受害叶片,病斑开始为针头大,黄色、油渍状,后扩大成近圆形病斑,在叶的正反面隆起,木栓化,表面粗糙,灰褐色,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边缘呈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晕环。

果实和枝梢上的病斑与叶上的相似,但火山口开裂更为明显,木栓化程度更高,坚硬粗糙,一般无黄色晕环(图1-8)。

图1-8 柑桔溃疡病

1.病果 2.病叶 3.病斑放大 4.病枝梢 5.病组织解剖 6.病原菌

【病原】:

本病病原菌为一种黄极毛杆菌的细菌。菌体短杆形,两端圆,大小为1.5-2.0微米×0.5-0.7微米。极生单鞭毛,能运动,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亮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狭窄的白色带。在肉汁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蜡黄色,有光泽,全缘,微隆起,粘稠。

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低5-10℃,最高35-38℃,致死温度是50-60℃10分钟。酸度适应范围为pH6.1-8.8,最适为pH6.6。

现已确定柑桔溃疡病菌至少有3个菌系或致病型存在。A菌系在葡萄柚上发病最重,并侵染多种芸香科植物;B菌系在阿根廷严重侵染柠檬,而对其它柑桔寄主致病力弱;C菌系在巴西只侵染墨西哥莱檬。

王中康等根据四川16个菌株对25个柑桔品种的致病力及严重感染葡萄柚,可以利用麦芽糖、乳糖和丙二酸盐,以及在36℃时都能生长的特征;同时根据对柑桔噬菌体Cp1、Cp2敏感而对Cp1不敏感等特性,确认四川的溃疡病菌属A菌系。

【发病规律】:

(1)侵染循环。病菌在叶、枝梢及果实的病斑中越冬,翌春在有水湿时从病部溢出,借风雨、昆虫传播,由寄主的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其潜育期春梢叶片上为13-28天(湖南),夏梢叶片上为6-10天(湖南、四川)。

远距离传播媒介主要是带病苗木、接穗、果实等。本病还可寄主多种杂草。

(2)本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田间以夏梢发病最重,秋梢次之,春梢最轻。通常果实发病较重。夏梢抽发期间,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当寄主表面水湿20分钟以上时,病菌即可侵入,因此有利于本病大发生。

(3)种类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以甜橙类感病最严重,其次是酸橙、柚、枳、枳橙;宽皮桔类轻度感病;金柑抗病。

(4)病菌由气孔、皮孔、伤口侵入。因此,凡能引起伤口的一切因素以及台风、潜叶蛾为害,均有利于本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实行植物检疫。本病为我国植检对象之一。因此在调运苗木、接穗、果实时必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严禁本病传入无病区和新区。同时封锁疫区,开展防治、压低病情;局部或零星发生的果园,应采取烧毁病株等果断措施,彻底消灭。同时要消除病树周围15米内的杂草。

(2)培育无病苗木。培育无病苗木,必须按照培育无溃疡病苗木操作规程办理。无病苗圃应相对隔离,远离柑桔园2-3公里。砧木种子和接穗均应来自无病区。无病苗木的管理、监测、消毒以及人员的活动等均需照章行事。

(3)疫区采取喷药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夏、秋梢抽发期和幼果期。一般在新梢自剪后喷第一次药,间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喷2-3次。为保护幼果,应提早到5月下旬用药,连喷3-4次。药剂种类可选用30%氧氯化铜悬浮剂7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700-900单位/毫升,或50%DT可湿性粉剂(又名二元酸铜)700倍液,或14%胶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铜皂液(硫酸铜0.5公斤松脂合剂2公斤,水200公斤,或25%噻村唑(叶枝唑、川化-018,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每次台风之后要及时喷药,同时还应加强对潜叶蛾的防治,以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柑桔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Hasse)Dowson〕是为害柑桔的严重病害之一,是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本病在我国柑桔产区均有局部分布。

柑桔植株染病后,使果面出现病斑,影响商品价值,严重时造成落叶、落果,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上一篇:(7)其它病害 下一篇:(二)细菌病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