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14页(789字)

副题为《理论·方法·成果》德国文学心理学家拉尔夫·朗格纳编着的一本论文集,中译本为周建明翻译,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书共收集六篇关于文学心理学研究的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出文学心理学至今为止所出现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成果。第一篇是约翰·格拉策尔写的《精神病学观照下的文学与作家》。作者试图从文学家与精神病患者在行为方式和思考问题方式等方面的某些类似性出发,来探讨有关文学创作的独特心理机制。

第二篇是朗格纳自己撰写的《情结心理学观照下的文学》,此文从荣格创立的“情结心理学”出发,重在探讨文学中的象征与集体无意识中原型之间的联系。第三篇是阿尔伯特·罗滕堡的《论文学中的创造性》重在探讨两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如雅奴西亚式思维常与灵感共同出现何莫斯巴梯亚思维常伴随比喻的产生等。文章一再强调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思维皆存在某种类似性。

第四篇是格罗本和弗德勒合写的《经验主义的文学心理学》,文章从作家心理学和读者心理学两个方面展开对文学心理学的讨论,反驳了把作家创作心理类同于精神病患者心理特征的观点,强调阅读的主动性所包含的各种内在心理因素。第五篇是吕特希写的《文学是媒介》一文,该文作者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来分析文学对话,把文学视为交际过程中的一种媒介。最后一篇文章是柯灵·丁达勒的《文学史心理学》,此文中,作者提出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活化潜能”(又译为“活化潜力”)的要求来解释文学史上的变化,提出了活化潜能的隋性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内容具有“攻击性”以及作品形式新颖别致是强化“活化潜能”的先决条件。

以上六篇文章虽各有侧重,且观点风格各成体系,甚至有些观点还呈对峙之势。

但很明显,六篇文章更多的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因此从整体上看,全书混然一体,充分展示出了文学心理学迄今已涉及的几乎所有方面和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