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线的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03页(974字)

美学心理学着作。

副题为《从异常到正常的记号》。作者是日本精神医学博士岩井宽。倪洪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岩井宽,1931年生于东京。他运用病迹学理论研究艺术与精神的关系,探讨人的表现本能和艺术的实质,该书是其代表作之一。病迹学将艺术创作者的心理与艺术创作的现象综合到一起,必定产生缝合的印迹,这正如创伤的痕迹,研究它可以获得对艺术的新认识。

作者从病迹学的研究中,拓宽了“境界线”的词意,将处于正常和异常之间心理界线涵盖到艺术创作者的心灵方面,并通过作者内心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寻找现代艺术创作的根源。作者将境界线上人的存在状态归纳为三种:残缺、变形、颠倒。这些残缺者、变形者、颠倒者作为精神异常者,他们同时又渴望回到正常。

其艺术创作便是他们特殊的存在方式及矛盾心理的反映(象征或记号)。该书通过大量实例剖析后证明:境界线上的创作就是指人在置身于异常世界的同时,通过表现人的共性、普遍性及相互理解,达到以一定形式显示自身存在的目的。因为异常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自觉地吐露出自我心中的秘密,如在绘画中看到自我的影子,从而缓解了内心的痛苦,其精神即接近正常。

作者还具体地分析了三种异常者创作的特点。对于某种原因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残缺者”,在一般人看来,他们表现的东西是稚拙的、非现实的,是人们幼年时用天真烂漫的眼睛看到的对象,这恰恰引起了一般人的感动。

残缺者不是积极地参与创造,而是本能地无意识地面向美和创造。作为隔断与现实的接触、完全埋没于自闭的壳中的变形者,其创作在给人一种迷失方向的恐怖及绝望感的同时,还使人感到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美。

内心深处隐藏着欲求不满,并将欲求不满作为艺术创作动力的颠倒者,其创作无论有多少种形式,都是从正常世界之外用异常(颠倒)的眼睛看世界,揭示出隐藏在现实对象背后的某种东西,去表现映现在他们眼中的奇怪的影像的。这也是他们内心中的物质借用特殊的、表现效果十分逼真的手法表现的结果。

因此这些颠倒者表现的不仅是价值的改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现实真实事物认识的深化。现代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即具有类于异常者的艺术态度。该书虽主要以日本几个异常者作实例,但也精选了一些欧洲的异常者的创作实例,因而给人们提供了解决历史上的异常艺术及现代艺术之谜的线索与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