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幻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98页(1028字)

艺术心理学论着。

副题为《绘画再现的心理研究》。作者冈布里奇。1960年出版。

中文译者周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作者运用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艺术史的材料来证实和检验这样的一个课题,即将视觉本质的传统假说运用于再现风格历史的研究。于是在该着作中,他论述了一些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首先,作者提出一个概念“预成图式”,用以贯穿全书。认为预成图式是制约艺术家的传统心理模式,在艺术家的心理过程中,积淀在经验中的预成图式就体现了传统的制约。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圈中有着自身的预成图式的产生、继承及发展的过程。在形象的知觉中起作用的前在经验主要是通过预成图式的支配表现出来。

这种支配作用是通过心理定向而产生的,是一种预觉或期待的结果。而表现在再现艺术中形象的制作过程,则是“预成图式-修正”的过程,艺术家的才华也便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来。

其次,作者论述了投射说与相关的形象释读的问题。他把“投射”这种心理功能用来解释艺术中视知觉的“形象投射”现象,即知觉将观念中的形象移入随机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形象中而使之具象化的一种倾向。作者还比较了原始人的岩画与近代人的美术绘画,指出原始人是以经验中的记忆形象为基础,以投射机制创造出预成图式,是一种“随机性投射”;现代人则是以经验、记忆中的预成图式为基础,通过投射再创造新的图式,是一种在特定心理定向制导下的投射,是一种“指导性投射”。据此,他提出了“制作先于匹配”的命题。

作者指出,形象释读与视觉中形象投射互为关联、各有差异:在视觉世界中形象投射是一种单纯的投射,将某种形象移入到不确定的形状中去。而形象释读则是将画面的信息译解成视觉世界的信息。

他还考察了自古希腊至印象派艺术的发展过程,指出:画面传达的信息量越少,越能刺激投射。第三,作者还论述了形象多义性的问题。他受到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启示,指出幻觉主义艺术即是艺术家增加线索、排除或刻意隐藏多义性的结果。

同时他说:“立体主义是根除多义性、加强图画的一种释读——一种人造结构、一张着色画布的释读——的最为激进的尝试。”在这样全面地考察后,他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逼真性的创造远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种微不足道的成就。他以艺术史家特有的敏感,把再现艺术的发展看成是不断与知觉心理学结合的历史,因此“风格之谜”必须在各个时代、文化的艺术家与接受者的深层心理结构中,以及由此产生继承的预成图式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上一篇:眼与心 下一篇:梅拉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