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92页(874字)
【生卒】:1905—1980
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
着有《想象》(1936,中译本为《影象论》)、《情绪理论概说》(1938)、《想象心理学》(1940)、《存在与虚无》(1943)等。1964年以不接受“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领取瑞典文学院授予他的诺贝尔文学奖金。他认为意识不仅要对外在于自我的自在的存在否定,而且还要对自我本身实行否定,从而构成意识对事物和自我的交互否定;当然意识否定了外部事物的存在,那么即否定了自我,而当它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时,外部客观世界即得到肯定。
他指出只有以这种否定的方式来实现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才能建构人的世界。
在这种哲学观点的指导下,他阐述了一系列美学思想和文艺观念。认为想象的过程就是对自在的存在虚无化的过程,想象所建立起来的自在与自为相统一的世界就是美和艺术;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的意象之中,这是对现实实行否定的一种产物,如一个女人身体引起的意象即是否定女人的客观存在,使她成为非现实的只属于美的东西的产物。
由此,他认为艺术也是一种非现实,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不是作者头脑中意象的对象化和客观化,而是艺术家构成的一种“意象的物质近似物”,且这个“近似物”只有融入主观意象之中才能成为艺术。他说,查理八世的肖像画,由于被一幅画所捕捉,并因此成了一种非现实,这才是我们审美欣赏的对象。他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和实现,还有待于读者参与。
他说:“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作者构拟的一种“意象物质近似物”,从本质上看还只是一种未完成的东西,它还必须成为被人欣赏的对象,在他人的欣赏中实现其艺术品的存在。这就是萨特自在、自为、为他三者结合的自我统一结构这一哲学观点的演化。
因此他一直强调作者必须为读者创作,他的写作行为就包含着阅读行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召唤读者的自由,即读者超功利的某种自由的情感。
他认为读者阅读时也伴随想象,想象就是创作;读者凭借想象可以把作者留下的“物质近似物”中的空虚填充起来,从而使艺术作品最后得以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