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耍蒙太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82页(733字)

艺术专论。

作者爱森斯坦。1923年发表于《左翼文艺战线》杂志上。中文译者俞虹,译文刊载于《世界电影》1983年第四期。这是一篇论述戏剧舞台演出原则的论文,是作者针对传统戏剧演出而提出的艺术革新宣言。作者认为观众是戏剧的主要材料,把观众引导到预想的方向是一切功利主义戏剧的任务,而“杂耍性”则是引导手段的共有特性。杂耍能使观众受到感性上或心理上的感染,这种感染是经过经验的检验并数学般精确安排的,以给予感受者一定情绪上的震动为目的,最终能使观众接受演出的思想结论。可见,感染过程中重点是对观众情绪的冲击(震动),为此,就应重新安排“感染作用的结构”: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要的事件,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要把随意排选的、独立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以达到一定的最终的主题目的,这就是“杂耍蒙太奇”。作者把“杂耍蒙太奇”看做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从情绪上感染观众,使观众无条件地对艺术形象加以认同,并最终使他们接受演出思想结论的方法,这是新时代艺术与观众在感情上沟通的途径。

论文发表后在苏联文艺界造成巨大的震动,引起的争论长达几十年,其评价也截然不同:有的认为它是大胆的革新,有的认为它是形式主义的、破坏性的东西。作者写此文时还在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后来他转入电影事业,论文中蕴涵的科学技术精神(如他在文中明确而敏感地提出:“训练剪辑师的学校是电影。”)很快就在其电影创作中体现出来,“杂耍蒙太奇”原则也成为他在《战舰波将金号》、《罢工》等片中结构影片的手段,成为他的蒙太奇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忽视的基点。“杂耍蒙太奇”是传统译法,按照其本意,应译为“吸引力蒙太奇”。

上一篇:爱森斯坦 下一篇:文学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