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他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98页(495字)
简述灵感概念的历史演变的专论。
作者朱狄。载《美学》1979年第1期。本文考察了“灵感”一词的原始意义以及现代人们对“灵感”的解释,勾勒出了灵感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被称为“灵感”的原意是指神的灵气。
灵感英语作inspiration,也是指的一种灵气的吸入。在柏拉图的解释中,灵感成为一种“神赐的真理”。这种灵感说一方面来源于希腊神话,另一方面与巫师的祭礼有关。而灵感来临时的迷狂状态与酒精的作用有关,即尼采的酒神说。
真正的迷狂是没有的,它总是伴随着理智控制。到近现代,人们对灵感的把握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包括创作心理学、创造性的想象、鉴赏心理、知觉方式和想象方式、外在环境的影响,艺术家本身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
本文还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西对“灵感”问题的认识。作者认为,对灵感这种奇特的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种、不同社会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认识,这种共同认识说明灵感现象的普遍性。
另外,作者在简述灵感概念的历史演变中,扬弃了灵感是一种神赐的真理的观点、迷狂的观点,而认为“悟入必自工夫中来”(《吕氏童蒙训》)比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