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68页(760字)

【生卒】:1868—1940

近代教育家、美学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1892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1898年与友人发起成立东文学社,接触西学。

曾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1907年赴德留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和心理学。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尽毕生精力从事“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事业。蔡元培关于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他对美的本质与审美教育、美感理论及审美的情感特征等问题的具体论述中。

蔡元培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实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他把美感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直观(感性)和理性相统一,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功利与愉悦相统一。并把美感的类型分为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和滑稽感。认为,美感含有极为浓厚的理性成分,但又采用感性的表达方式。

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活动的产物。装饰和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是远古人类表达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的一种方式。

歌同样是表情的艺术。文艺不仅借助一定的感性形式来表露情感,同样,亦通过文艺的感性形式使欣赏者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感情愉悦,也就发挥了文艺的娱乐、消遣的社会作用。

蔡元培始终把艺术的情感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还认为,美具有两种特性:普遍性和超脱性。因而人能通过审美活动,摆脱“现实世界的利害关系而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美感能助成道德”,“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美育代宗教说》)。美的特性与人类的普遍的本质属性是相通的。而审美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人的审美理想反映出人类普遍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幸福的“人类公性”。

上一篇:小说原理 下一篇:梁启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