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类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78页(790字)

指阅读本文时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的不同身份。

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说,个性人格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类型的读者:例如①外倾思维型。这种人在阅读中倾向于把本文当成客观的认识对象,很少融入个人的情感。

②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善于从本文中发现自己,转而把自己当作认识对象。

③外倾情感型。这种人在阅读中任由个人情感给本文涂上各种主观色彩。

④内倾情感型。这种人在阅读时常能顾及本文最微妙的细部,内心蕴藏着感情的风暴,所以往往出现会意的微笑或失色。

此外还有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等各种不同心理的读者类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时代、社会、环境、种族、阶级、阶层、文化素养、学派、性别、年龄等等的不同,也会造就各种不同的读者类型。在这些不同的读者群中,对同一本文的反应呈现为各自不同的种类特征。相对于本文来说,读者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变量,因此,上述从个体和社会心理角度所区分的读者类型,只能是大致的界限。

事实上,在基本类同的读者群中,每一个不同的读者都是一个独特的小宇宙,他们对于同一本文的理解,仍有千奇百怪的差异。在现代理论中,有关读者类型的区分更趋清细,比如瑞恰兹的“理想的读者”,燕卜逊的“具有恰当能力的读者”、“合适的读者”,W·斯拉托夫的“普通读者”和“超常读者”,布斯和伊塞尔的“隐含的读者”,伊塞尔本人提出的“同代读者”和“后代读者”,S·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M·里法泰尔的“超读者”,N·霍兰德的“名人持有自我认同主题的复数读者”,欧文·沃尔夫的“预期的读者”,W·吉布森的“冒牌读者”,彼特·拉宾诺威兹的“真实的受众”、“作者的受众”、“叙述的受众”和“理想的叙述受众”,G·热奈特和G·普兰斯的“叙述接受者”,等等。这不仅表明了理论本身对接受的异乎寻常的关注,也说明理论研究已深入到相当具体细微的读者类型问题。

上一篇:隐含的作者 下一篇:阐释的四层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