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心理图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69页(841字)

是指绕摄整个接受反应的主体理解和经验的先存结构。

它对主体在接受中的心理活动加以组织、调整和转化等。由于心理图式是一种高度内化的结构,各种界定分歧颇多。洛伦兹的“行为的基本范型”、乔姆斯基有关“语言通用性”的先天知识、海德格尔有关理解的“前结构”、巴特利特的“积极性组织”、鲁梅哈特的“数据结构”和皮亚杰的“动作性结构”等,都涉及到了心理图式。作为一种先存结构,心理图式既不是先验存在的,也不是凝滞不变的格局,因为构成图式的一切因素在本质上都是活生生的变量。

它既含有经验性的积累,也包括智性的汇存;既包含着对象化的意识,也有自我化的意识;既有表层的显意识,也有隐态的无意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的经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建构了特定的心理图式,因而也在接受过程中表现为富有个性色彩的心理事实。

心理图式对主体接受活动的组织、调整和转化始终有两面性的意义。一方面主体依凭特定的心理图式选定对象所提供的信息刺激,是积极主动地使对象具有主体性的意义,并且由此获取比直接的感官反应更为复杂也更为深刻的内容。

另一方面主体也可能由于心理图式比较疏远经验以外的东西,而排斥某些饶有新意的信息刺激,甚至有非审美化的倾向。梅耶荷德对邓肯的舞蹈的某些偏见,萨特对舒伯特的反感,列夫·托尔斯泰对贝多芬的贬低,都是引人深思的显例。在心理图式中,最为核心的因子是情感。情感不仅是心理图式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而且有可能化解非审美的干扰(如纯理性的理解),使主体更充分地进入审美的过程,因为由衷和丰富的情感既能和认知(表象)融洽在一起,也能与理性结合成理性感——一种高级的体验水平,从而发挥出耦合所有心理能量并跃迁到新的心理水平的巨大作用。

对于艺术接受来说,没有情感,所谓的心理图式就是一种虚空的存在,毫无深刻的价值。如果情感所凝聚的诸种心理能量愈是和谐统一,那么其互补的意义也必然愈大。也正是在情感的自组织作用下,接受者的心理图式中有可能得到拓展,从而确立新的接受倾向和眼光等。

上一篇:接受心理阈限 下一篇:接受防御机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