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25页(848字)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问题》中提出的小说理论。

复调原系音乐术语,又称“多声部”,源于希腊语,指由各个独立的音调或音部所组成的乐曲。巴赫金借用这个术语来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并创立了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他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的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主人公的意识,在这里被当作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可同时它却不对象化,不囿于自身,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巴赫金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修改》一文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三大发现,一是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作家创造了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人物,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上。

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使独立的思想观念成为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三是小说的全面对话性。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基础是对话关系。

在他看来,对话不仅仅是人物的对白,而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是一种对话关系,所谓“两个声音才是生活的基础,生存的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正是充分地体现这种对话关系,而成为一种“全面对话的小说”。从这种角度出发,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主人公结构中的主要艺术成分是“自我意识”。

作家关心的不是说明主人公是什么人,而是“体现为对世界、对自我的一种特殊看法的主人公,体现为人对自我和周围关系的思索和评价立场的主人公”。也就是说,作家主要是写人的思想和心理,而不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要目标,作家正是通过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充分展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意识冲突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幽默 下一篇:跳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