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型的心理结构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22页(502字)
当代小说结构方式之一。
指小说中聚焦于人物的心理变化,着重表现和分析人物的意识活动,力求真实客观地再现人物意识的原生态,作家本身则退隐于小说的视野之外的一种结构形态。在这种结构中,作家弃绝了对客观外界环境和人物作外部的静态刻划,心理内容成为人物形象完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心理内容的丰富和微妙的立体式展现制约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它突破了情节的束缚而替代情节推动小说的完成。客观型的心理结构由于是对意识作直接的非理性呈现,使小说失去了顺序性和规则感,而代之以跳跃、交叉、放射等特征,对思维进行浓缩和简化。这种表面的无序性实际具有更深意义上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一种深刻的有序。此外,由于在客观型的心理结构中,思维、意识或意象之组合是非直线性的、远距离勾连,这就为想象和再创造留下了空间,读者能在空白处充分发挥审美再创造而获得审美体验的愉悦。
如:宗璞的小说《我是谁》。小说对情节作了淡化处理,而选择了主人公片刻的思维作为视点,通过主人公饱经风霜的心灵悸动,传达出情感的波澜和时代的变迁。
全篇没有完善、静态的外部描述,展示内心、捕捉感受充盈着作品的全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