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象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02页(721字)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原型理论概念。

指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历史文化因素,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始意象。加拿大批评家弗莱,吸收了荣格的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创立了原型象征理论。他认为原型具有象征意义,认为文学的结构因素是神话,神话是文学类型的原型象征。

根据神话象征四季循环,弗莱提出了文学演变循环对应的理论。

即一天的四个时分,一年的四个季节和人生的四个时期,文学的四种类型相对应。一是黎明,对应春天,诞生时期,产生神的诞生和恋爱的神话,表现的是喜剧的内容,充满希望和欢乐。

二是中午,对应夏天,结婚或胜利时期,产生神的历险,进入天国的神话,表现的是传奇的内容,富于神奇色彩。三是日落,对应秋天,死亡时期,产生神的受难与死亡的神话,表现的是悲剧的内容,充满崇高与悲壮的气势。

四是黑夜,对应冬天,解体时期,产生死神而尚未再生的混沌的神话,表现的是讽刺文学的内容,呈现荒诞与混乱的场面。

原型就在这个循环的对应中不断出现,形成了文学的传统和普遍的程式。

原型象征用于文艺心理学要求读者远观作品,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文学作品的构成,发现其中的原始因素、原始组织,或某种基本文化形态的象征意象。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人物和结构方式与荷《奥德修记》有一种平行对应关系,表现出《奥德修记》的原型象征。

它建立了一种假设的秩序,把混乱无序的现代生活纳入到作家重建复归的原型结构中,借用人们熟悉的古代神话建立现代的新秩序,并且形成了古今对比。现代人以现代的观念去重建、复归古代神话原型,建构的是现代神话结构,从人物到观念都与古代原型有本质的区别,从而形成古今人物和观念的双重对比。

上一篇:情感符号 下一篇:符号性表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