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生存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52页(576字)
指人力图逃避悲惨现实,从现实中隐遁,寻求诗性生活的一种幻想型生存方式。
为了追求诗意的生存,诗人、艺术家有意偏离日常生活,消解自己的日常性生存形式,从现实的存在场所中退出,进入幻想领域,并尽可能多地将自己的生命活动移入这一世界。凭借这种方式,诗人、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世界关闭在心灵世界的大门之外,摆脱现实世界的痛苦、悲惨和困境,并在幻想世界里按照自己的自由意愿重新安排世界万物,创造一个新的完全合乎自己意愿的生命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艺术的创造就是用想象的方式生产各种合乎人类意愿的幻想世界,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创作的动力是诗人、艺术家被压抑的、未获满足的愿望,但这类愿望绝不仅仅是、甚至不主要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两种愿望:野心和性欲,而是人的自由意愿——表现人类自由本质和自由精神的意愿。
通过白日梦的形式,诗人、艺术家将其自由意愿化为文学艺术的内容,并通过想象使之进入象征领域,从而摆脱乏味、庸碌的现实世界,到达诗的境界,最终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将其内容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象征性生存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逃避性的生存方式,它使人在现实中变得软弱无力并无助于人的现实生活。
但这种生存方式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又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它有助于艺术的生长和发展。就艺术创造而言,象征性生存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又具有其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