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65页(622字)

冰山理论常被用来形象地描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二是创作传达过程的复杂性。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把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无意识同本我是对应的,指的是人的原始的本能,是主体自己没有觉知到的心理活动。

它不受外界种种社会规范的限制,因而更能真实地显示一个人的本质。他认为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意识只是复杂心理结构中很小的部分,大量的丰富的内蕴藏埋在意识之下。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作过一个比喻:人的心理像海中的冰山,他的大部分藏在水面以下。水面以上的小部分好比是人的意识,水面以下的则是人的无意识。无意识的开掘使艺术家又发现一块新的陆地,19世纪至20世纪的文学思潮受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意识流”、“心理分析”等创作手法更是由此而生。在创作传达过程中,创作主体无限丰富的内心常无法完全表达。海明威说到,那些在平常无意识观察到的东西会不断储存起来:“……他所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进入了他知道或者曾经看到的事物的庞大储藏室了。要是知道它有什么用处的话,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理论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由于内语言和外语言的差异和表达语言的种种限制,作家必须在这种传达的限制中寻求自由,力图以最经济恰当的表达来曲折地传达那冰山之下的丰富储藏。

冰山理论形象地揭示了艺术活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上一篇:升华说 下一篇:泛性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