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98页(674字)
文艺心理学的分支。
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去探讨、研究喜剧笑的本质与心理机制。研究喜剧笑的客观情境与心理情势、喜剧笑的心理效应过程、喜剧笑的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等问题。喜剧心理学研究的“喜剧”,并非局限在作为一种具体艺术形式而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还指当人们以美学态度对待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境时所发生的一切可笑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对喜剧美学的研究存在着两种方法,一是以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主要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对喜剧作社会学、哲学的界定。
二是以柏拉图、霍布斯、康德、柏格森、弗洛伊德为代表,着重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对喜剧进行心理研究。如柏拉图的“心怀恶意”的夹杂着痛感的“快感说”,霍布斯的起源于“优越感”的“突然荣耀说”,康德的“失望说”等等,均具有喜剧心理学的意义。
但是,他们对喜剧的探讨仅仅是作了一些心理上的个案研究,其主要缺陷是没有把喜剧心理因素放在整个人体的生理心理系统和生命系统中加以探讨,因此还不是严格和完整意义上的喜剧心理学。在中国文论史上,严格说来并没有系统的喜剧理论,中国古典戏剧多侧重对丑的现实揭露而达到对美的理想的展现,喜中有悲,悲喜相间。近代以来,对喜剧本质和喜剧美学奥秘的探讨,多从动机与效果、内容与形式、美与丑、本质与现象、真与假的矛盾等去研究,从人的心理表层结构的探求,逐渐进入揭示喜剧作为表现人的生命意识的层次。潘智彪的《喜剧心理学》作为我国第一本喜剧心理学着作,吸收西方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对喜剧笑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