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审美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5页(712字)
以民族与人类审美活动的关系及其心理表现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从静态层面阐述民族审美心理结构,比较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构成要素,从动态的角度追溯民族审美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
审美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的交叉处成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形成民族审美心理的具体要素主要有自然系统的作用和社会系统的作用。
法国泰纳的《艺术哲学》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但他片面地忽略了社会系统的作用。实质上,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给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均会带来不同的新质,也使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产生质变。
作为深层结构的民族审美心理,是人类生理和社会精神发展的历史积淀物。民族生活的特殊性对个体成员审美活动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作用,而这种心理定势的共性,就形成了特定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
民族审美心理作为一个系统结构,由三个要素有机组合:①作为最深层内涵的集体无意识。各种民族不同的集体无意识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②民族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能力。
③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它位于集体无意识和民族心理个性特征之上,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更高层次。
它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特殊的观点、固定的思路、迥异的思维品质等。民族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在民族艺术活动中得到直接表现,艺术创造过程总是体现着民族个性心理特征,艺术鉴赏过程又使每一个民族成员具体接受民族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审美心理特征。民族审美思维方式对不同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作出质的规定。总之,对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分析及界定,是民族审美心理学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