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7页(1074字)
广义指人的整个心理结构,又称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的积极性与动力系统,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和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即情感上的激情和心境,意志中的信心、注意的集中、分散,疑难和应激等。
个性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动力性特征。大致有四种较有影响的理论,它们是: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个性层理论、彼得罗夫斯基和科孔列夫的动机圈理论。勒温认为人的个性由许多交织的层次构成,个性结构是按力学的原则构成各区域的依存关系,包括表层的知觉、运动的机能即个人与环境作用过程的边缘区,和深层体验部分的较少受外界影响的中心区。勒温理论以场论揭示个性结构,自成体系,但它借用动力学、拓扑学分析心理概念,将复杂的个性结构简单化为纯数理问题的倾向,又割裂了人的个性的整合特质。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包括无意识层、前意识层和意识层,与此对应有以动力关系相互结合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体系,“本我”是个性的原始倾向,贮存着人的本能冲动,以“快乐原则”进行操作,“自我”是人格的意识侧面,它在现实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调节作用,按“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超我”是个性的良心侧面,是本我的制动器,遵循“理想原则”的机能。其个性结构以本能为核心构成,人的内部冲突、文化形式、个性行为全在本能的基础上形成,它在反映了个性心理的复杂性、丰富性同时,也存在着将本能欲望无限制扩大的反社会倾向,从而相对抹去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个性层理论主张个性由若干层次构成,卢特卡尔将个性结构分为生命层、植物层、情绪层、人格层、自我层五个层次,莱尔喜将之分为基础层即指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如基本情欲、激情、生命的冲突等,上层建筑层即指身心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如思维、意志和美感等,他以个性与神经心理学的结合解释个性结构层的制约关系,巩固了对个性结构理解的整体性,但其现象学式的封闭研究又掩盖了个性各成分的特质。彼得罗夫斯基和科孔列夫的“动机圈”理论是一种个性动力结构理论,它认为人的个性结构是-由动机-需要区为中心的、周围排列有各种特征的动机圈。动机系列可按内容、随意性划分,也可按稳定性程度或占优势程度划分。个性的发展与不同年龄层的动机结构密切相关。
它对个性的原动力需要的分析,揭示了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