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7页(702字)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
从字义上说,本来指奔跑,后借以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态度,有“超逸”、“放逸”、“野逸”、“高逸”之语。《论语》中就有“举逸民”之说,“逸民”就是那些节行高逸不凡的人。魏晋时期,士林重放逸,尚自由,脱略凡尘,超然独步。《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管辂传》云:“裴使君有高才逸度。”《世说新语·轻诋》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唐代以后,“逸”被广泛运用于艺术批评领域。唐朱景玄着《唐朝名画录》,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增加了“逸品”一格。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对逸格作了详细阐释,他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其后,“逸”由绘画扩展到所有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山水之妙,苍古奇峭,圆浑韵动则易知。唯逸之一字最难分解。
盖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隐逸、有沈逸……”艺术美学中的“逸”这一范畴主要有以下内涵:①超拔的精神境界。清范玑《过云楼画论》云:“夫逸者放佚也,其超乎尘表之外,即三品中流出,实非别有一品也。”恽格《南田画跋》云:“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称其笔墨,则逸宕为上;明其风尚,则以幽淡为工。虽离方遁圆,而穷妍尽态,故荡以孤弦,和以太羹,憩于阆风之上,泳于泬寥之野,其可想其神趣。
”②清雅幽远的艺术趣尚。逸可蕴雅意、致远思,颇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清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云:“逸格之目,亦从能品中脱胎,故笔简意赅,令观者兴趣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