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16页(639字)

【生卒】:1930—

法国文艺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批评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是20世纪60至70年代法国最具诱惑力且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冲出来,建立了一套反结构主义和反一切传统、权威的思想体系。着作有:《论文字学》(1967)、《文字与差异》(1967)、《声音与现象》(1967)、《立场》(1972)、《绘画的真理》(1978)、《人的目的》(1980)等。他接受了索绪尔关于在语言中“只有无肯定项的差异”的观点,即承认了语言中能指和所指包含的各自不在场的两个系列:能指系列和所指系列。结构主义者认为正是语言中各种在场与不在场的语符的差异和相互组成的不可分离的结构导致符号意义的确立,而德里达却反向思维,认为正因为每一语符总是因与别的语符相异才能界定自身意义,那么,这一语符也就必然留下其他语符意义的印迹。由此,他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认为任何一篇作品里的语符都与未在作品里出现的其他语符相关联,所有文本都必然是“互文”的,因此,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文本范围,在一个更大的联想网络中变化游移。德里达否认本文有终极意义,否定本文有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互文性”和意义游移是从语言的心理学角度消解结构的有力武器,导致了阐释的相对主义和对读者审美态度的重视,并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提供了启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从语言学的反叛开始并引向对西方传统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系统批判。

上一篇:创造的世界 下一篇:费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