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87页(1189字)

【生卒】:1901—1981

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20世纪50年代曾开设精神分析学讲习班,60年代创立“巴黎弗洛伊德学派”。主要论文有《精神分析经验中显示的作为我之机能的形成因素的镜象阶段》(1936、1949)、《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等。他通过对幼儿从6个月到18个月期间这一“镜象阶段”的活动及心理变化及从四岁左右开始发生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提出以人确立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主体心理三层结构说,三层结构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他认为人的自我概念始发于镜象阶段,这是一种前语言阶段,人的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产物。他指出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所认为的先于语言而存在,两者应是同时出现的,无意识也并非只是混乱无序的本能欲望的代表,而是语言对愿望加以组织的结果。因此,他提出要对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法用科学方法证实的无意识领域重新发掘并提出科学证据。据此,他提出了“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这一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把无意识看做一种类似语言的结构,从而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开创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他界定了本学说的研究对象,并划分为三种界线:①把无意识之前的前语言划分出来,认为这是不可知和无法研究的。②在无意识语言和意识语言之间进行了划分,通过寻找某些共同规律和法则,从而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建立了联系。③在意识语言内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进行了划分,突破了索绪尔关于能指与所指的固定框架和绝对等式。他认为无意识结构的最本质机制就是“压缩”与“移位”,从语言考察,认为这种机制与在某些症状、梦、动作倒错与笑话中表现的机制存有“同态结构”,即都有压缩与移位的结构法则起作用。无意识中的愿望或曰“实在之物”通过压缩或移位的“歪曲”后,往往以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并表现在梦、玩笑、失言等形成方式之中。由此他认为无意识是出现在意识语言与愿望脱节的地方,因为人的意识语言是有“空白点”和空隙的(如标点符号的停顿)。那么人们如何去释解种种无意识语言及其含义呢?他借用雅各布森关于语言修辞手法中“隐喻”和“转喻”的理论,“隐喻”往往是以相似性或类比为基础,而这种修辞法与犯有“邻近性错乱”失语症病人的语言特点很一致,因为这类病人虽丧失了句段组合能力,但还保留着对相似词语的使用能力。这类病人的句子中常常同时出现大量的相似词,就像他善于隐喻修辞一样。相反,“转喻”是以相邻近的代用词之间的联想为基础,它与犯有“相似性错乱”病人的语病特征极为相近,因为这类病人虽有组句能力,但却不能准确辨明相似词的差别,因此,在他们的语言中,常常相近词互相错位,刀与叉、烟与火常互相被代用,表现出转喻的特征。拉康指出,隐喻与无意识语言的简缩机制相似,转喻与无意识的移位机制并行,前者都有相似性特点,后者都有相邻接触的特征,而无意识则能通过隐喻和转喻的初级过程来解释其含义。

上一篇:伽达默尔 下一篇:阿恩海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