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朗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77页(878字)

【生卒】:1895—1985

美国美学家。她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学生及其符号理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1937年,朗格出版了《符号论逻辑导论》。1942年出版的《哲学新解》,集中探讨了符号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对符号功能和信号功能进行了区别,总结了人类的两种符号形式——推理的形式和表象的形式,分析了语言、神话、宗教和艺术等的具体的符号特征,将艺术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1946-1949年,朗格在洛克菲勒基金的资助下,潜心《情感与形式》的撰写,并于1953年出版,从此,建立了朗格符号论美学的理论体系。该书的中心论题是“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它不是表现艺术家个人的实际情感”。朗格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具有运动性、节奏性、有机性和生长性等基本特征。该书还指出: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幻想的符号;音乐艺术是一种时间幻想的符号;舞蹈艺术是一种力的符号;文学作品是虚幻生活和虚幻经验的符号;戏剧艺术是虚幻命运模式的符号。1957年,朗格的论文集《艺术问题》出版,在理论逻辑上与《情感与形式》有很大的互补性,论述的中心命题是“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从1954年直至逝世前3年,她投入了巨着《心灵:人类情感论》的撰写。该着以艺术符号和科学符号作为逻辑起点,从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对符号论美学思想进行了探本求源的论证,追溯了人类心灵和情感的发生发展和符号转换投射的历史。全书共分三卷六大部分。第一卷于1967年出版,主要论述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人类心灵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卷于1972年出版,主要论述由动物到人的伟大转折,通过丰富的资料和实例,朗格论证了“符号的发明及运用”是人类“心灵变革”的最根本原因,从而完成了“从兽到人的伟大转折”。第三卷于1982年出版,主要描述宗教、礼仪、巫术、数学、道德等人类文化形式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功能。朗格坚持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符号,一种普遍存在的“有意义的形式”。这就是朗格情感-符号论美学的理论精髓。

上一篇:什克洛夫斯基 下一篇:维戈茨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