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59页(1052字)

文艺心理学论文。作者荣格。作于1922年。它集中体现了荣格对文学与文学研究的看法,以及他的文艺心理学思想。全文以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文学艺术问题。作者批评弗洛伊德等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所采用的还原法是一种纯粹的医疗方法,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他考察一部艺术作品时只注重考察作家的童年经历及其与父母的关系,而后在作品中找出相应的材料以证明俄狄浦斯情结对创作的决定性影响。作者对“还原法”的否定,实际上也否定了艺术作品和作家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真正的艺术品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超出了个人的局限,并处于创作者的个人利害关系之外。作者将艺术创作分为两大类型:①心理学式的创作。即整个创作在作家的有意识安排下进行,作家对未来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已有整体布局和既定目标,创作时据此选择材料、安排情节、推敲词句等。这种创作不超越于可理解的心理事实之外,其内容读者也易于理解。②幻想式的创作。它与上述创作相反,创作中作家的主观能动性消失了,完全不由自主地进行创作,潜藏于艺术家心灵深处的幻想,以一种深不可测的原始经验及其曲折反映,为艺术家提供表现的材料,创作过程也由一种原型意象的无意识活动所组成,内容不易为读者理解。因此,艺术作品与其说是作家个人心灵的回声,还不如说是人类心灵的回声。后一种创作过程及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如用弗洛伊德的还原法就根本无法解释,因为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取代了意识并处于支配、主宰创作过程的地位。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创作和欣赏的动力问题,提出了“自主情结”说。作者以“自主情结”命名无意识中的创作力量,认为无意识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产生于潜意识(即“集体无意识”)中的创作力量在创作过程中处于主宰和支配地位,并推动创作进行,因具有反复无常和任性的特点,不惜摧残作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作家也完全被这种力量所制服。所以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作者还着重论述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原型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一种原型都积淀着“我们祖先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忧伤”,表现着“人类的心理和命运”,因此从原型中可以隐约追溯到人类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的境界。作者还指出,一部作品如果包含并表现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当面对这些表现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时,人们不仅可以获得超乎寻常的艺术享受,而且作品也因之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因此,“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赋予集体无意识以形式”。

上一篇:卡西尔 下一篇:心理学与文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