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650页(1000字)

【生卒】:1863—1938

前苏联戏剧理论家、体验派戏剧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从小喜爱戏剧,长期从事演剧活动,从艺术实践的回顾中分析演员的自我感觉,挖掘出一些基本的心理因素。从1904年起他就开始酝酿构建体验戏剧的理论体系,1909年初正式使用了“体系”这一术语,即后来所说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20世纪20年代率领莫斯科剧院赴欧美巡回演出后,出版英文版自传体着作《我的艺术生活》;回国后又先后撰写了《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创造角色》等专着,还发表大量论文、演讲、谈话、书信、导演计划、创作札记等,与《我的艺术生活》一起,共同建立起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体验派戏剧理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一方面是他对自己长期从事表演和导演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又吸收并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传统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受到意大利着名演员萨尔维尼提出的“感受-控制”理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创建了体验派艺术理论体系。该“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演员的自我修养”;二是“演员创造角色”。而着重研究演员在角色创造中一切动作和情绪的内在心理依据,又特别强调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强调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重于理智;认为演员在舞台上要把角色形象体现得真实生动,就必须进入体验过程,达到摆脱演员的“第一自我”而深感“我就是角色”的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的体验境界。提出角色体验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天性的下意识的创作”。该“系统”理论,要求演员不仅体验角色,还应具有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和形体表演技巧,即演员的内部体验技术和外部表现技术的完美结合;但二者又不能同等看待,演员的外部表现必须依赖内心体验。他还将舞台体验分解成一系列心理因素,并说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体验过程的规律性。在“体系”中他还提出了“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的理论,强调通过“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的构成来体现作品的思想意图。晚年,基于演员的内部(精神)的创作自我感觉与外部(形体)的创作自我感觉不可独立分割的观点,在心理-形体二者有机统一的理论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接近角色的“心理-形体动作方法”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的“体系。对表演心理学和演员创作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拓之功,被誉为“戏剧创作的百科全书”。

上一篇:柏格森 下一篇:美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