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形象思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96页(869字)
形象思维的专题论文。作者李泽厚。1959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第2期上,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美学论集》中。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在思维形式中存在着一种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形象思维。作者从心理学和生活实例的角度证明了这种思维形式的存在性,并且初步勾勒出这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即“‘浮想联翩’,善于创造性的联想,善于作具体形象的具体想象”。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形象思维的实质和特点。作者认为,形象思维的实质与逻辑思维相同,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但形象思维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它是“个性化与本质化的同时进行”的。所谓“个性化”,就是“注意捕捉形象”并“使这形象发展成长”。这里,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文艺心理学有关的命题:感受力、敏感、灵感、选择、提炼、联想、概括和具象概括能力,这是艺术家善于敏锐地感受生活形象的一种。所谓“本质化”,即形象在个性化加深过程中,它必然变得更加活跃,更加独特,更带有深刻社会意义,能反映社会本质的合规律的情节、姿态、气氛。当然,这两者在形象思维里是完全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的两方面。其二,形象思维“永远伴随着美感——感情态度”,即美的理想问题。李泽厚认为这是形象思维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这里,他强调了体验、想象在审美理想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作者认为,“逻辑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所谓“基础”或“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逻辑了解和理论认识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以后的形象思维中并构成艺术家整个感受和感性的内容和基础”;二是“逻辑思维经常插入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来规范它、指引它”;三是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指导影响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划分了形象思维的不同特色。一是各门艺术的形象思维不同;二是创作方法的不同形象思维有所不同;三是民族特色不同而形象思维不同;四是艺术家个人才性、性格的不同而形象思维有所不同。这是一篇在我国较早提出形象思维问题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