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两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77页(897字)

美学论文。作者徐庆誉。见于1928年出版世界学会编《美的哲学》。论文围绕美术与两性的关系,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美是否生于爱的问题。从艺术心理学角度看,文章肯定了艺术创作根源于主体性爱的观点。其一,文章先从反面摆出“美非生于爱”的观点,在辩驳中申述正题。谢勒认为:“美学的态度,是一种‘玄想’,与‘欲望’和‘需要’立于反对的地位。”弗尔克尔特也认为:“性欲的追求,是美的玄想的仇敌。”文章以美术中与性欲有明显关系的雕刻和绘画描写的裸体为对象,援引特恩和纳乐的观点,认为“裸体之纯洁,正如自然一般;裸体的自身,实为神圣”。而非裸体的雕刻与绘画,真实的美与个性,往往为衣服所遮盖,“其美的价值,远不及裸体的作品”。因此,如果承认裸体美,那么“美非生于爱”,“与性欲无关”的观点就站不住。同时,文章又反驳浦雷铁尔等人以为裸体诲淫,不会引导审美,而会引起性欲的观点,认为:“裸体之为美,正如杂花生树之美一般,它的本身,是绝对的自然纯洁,若鉴赏它的人发生欲念”,这完全是鉴赏者自己的原因。为了进一步证明裸体为美,文章又强调,即使从“性教育”的角度看,裸体也“只有被赞扬的处所”;因为它“不但不是兴奋性欲的,乃是减少或调节性欲的”。经过论证,文章强调裸体是美的;而美术中的裸体作品又是“显与艺术家的性欲有关”,故美生于爱与性。其二,文章从正面阐述“美生于爱”的观点。文章先称引法国新感情主义代表人物居友和画家卜雷冬的观点:“美术的情绪,即爱的情绪”;“在自然界能找出美的奥秘的就是爱”。接着用达尔文“两性淘汰”的生物进化观点加以强调:“其进化的动机,在两性淘汰中,无不是由于‘爱美’,而爱美的天性,又无不是生于‘性的本能’。”并且以泰戈尔、杜德《爱之歌》、《诗·关雎》等说明,古今中外各种文艺(包括美术),“其根本旨趣,都与两性有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差不多一切生活的表现,都与爱有关;至如美术,完全是爱的化身”,“无爱即无美”。论述了其题旨:美生于爱,美与爱又根于性。其理论根据的起点和归宿是达尔文的美起于“性的选择”和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的思想。

上一篇:笑之分析 下一篇:艺术家的难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