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诗力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72页(754字)

论。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后写的第一篇文艺论文,发表于1908年2月、3月的《河南》月刊(留日学生创办)第2号、第3号,署名令飞。“摩罗”一词出自印度古代神话,意为佛教传说中的魔鬼,欧洲人称之为“撒旦”。该诗论旨在颂扬欧洲的“摩罗诗派”,即浪漫主义。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阐述了文学的富于情感性和注重形象思维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文学的“不用之用”。指出,文学的本质在于“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这种强烈的情感性感染、愉悦,可以“移人性情,使即于诚善美伟强力敢为之域”。虽然,从文学的功用来说,“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但是,文学以自己的特有方式,“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涵养人之神思”,“其为用决不次于饮食、宫室、宗教、道德”。不过这种作用不同于实利,“事复无形,效不显于顷刻”,该诗论称之为“不用之用”。第二,文学的“其教复非常教”。作者指出,文学作品和科学着作一样,都能启示人生真理。但是,文学启示人生真理,又“为科学所不能言者”,它不同于用周密的逻辑思维来阐释的科学着作,而运用形象思维,采取“直笼”、“直语”的形式,通过形象的画面,使读者“直解无所疑沮”,“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作者举例说:“热带人未见冰前”,“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惟直示以冰”;“读鄂谟(指“荷”——引者)以降大文,则不徒近诗,且自与人生会,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显然,文学所起到的这种教育作用,不同于直接灌输哲学、道德教训的科学,所以说:“其教复非常教”。该诗论中概括的文学的“不用之用”、“其教复非常教”,相当深刻,卓有见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奠定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

上一篇:鲁迅 下一篇:诗歌之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