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语言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34页(794字)
即非交际性语言,心理语言学术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它具有两个特点:①功能上的述谓性。即内部语言总是与言语者欲望、需求、动作、行为、知觉、情绪的表达密切相关,动词、形容词占较大比例。②形态上的凝缩性。没有完整的语法形态,即句法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应有的关联词,只有一些按大体顺序堆置起来的中心词,所含意蕴是密集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最先使用“内部言语”这一术语来描述这种言语现象。他认为内部言语的发生是由外部言语的逐渐压缩和内化而产生的。内部言语虽然没有完整的语法形态,然而却具有强大的活力,它是把人的心理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生成为外部扩展性言语的中间环节。因此,它既不同于思想,也不同于外部言语。维戈茨基还指出应区分词的“意义”与“意思”。认为词的“意义”是包含在词中、并反映外界客体及其联系的系统;而“意思”是存在于个体思想中的主观的东西,因它已带有个人的动机、意图和需要。根据这种观点,内部言语则是把内部主观的意思转化为外部扩展言语的意义的机制。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学者鲁利亚通过神经心理方面的大量临床观测,研究人的大脑中言语形成与言语感知的过程。他继承了维戈茨基关于“内部言语”的观点,否定了把语言简单理解为思想外壳的说法,认为言语,包括内部言语,决不仅仅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它还是思想的产生方式;在鲁利亚看来,“内部言语”或“内部语言”是一种体现着言语主体强烈的欲望和需求,充满了言语者浓厚的情绪和情感、粘附着言语者丰富的心理表象和意象,蕴涵着语言的充沛的生殖力的言语活动阶段。他还强调指出,内部言语因此而具有突出的“主观性”,是言语者“个人涵义”上的语言,属于“个人”的语言。内部语言是“原生意象”和“逻辑概念”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一个融合地段,是言语在生成过程中一个最生动、最丰富、最具有张力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