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为心之神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81页(416字)
中国古代论小说人物心理的术语。由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提出:“小说野俚诸书,稗官所不载者,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浒传》无论已,《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系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一种心理学解释。小说中孙悟空本为石产猿猴,因佛教常以人心之浮躁有如猿猴之好动,如《维摩经香积佛品》云“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故《西游记》中常称孙悟空为“心猿”。书中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并有诗云:“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谢肇淛以及其他一些小说理论家据此将孙悟空从开始“上天下地”的“放纵”到后来被紧箍咒“禁制”、“驯伏”过程的描写视为对人们从浮躁不定到平心静虑的心理过程的反映,具有心理分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