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真味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73页(563字)
中国古代评论诗歌审美特征的观点。由北宋欧阳修提出。他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中评梅尧臣诗云:“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修认为梅诗古硬清雅,闲淡深远,看似平淡无奇,意蕴却深隽丰富,读之如食橄榄,初嚼颇觉苦涩,再嚼涩中带甜,其味耐嚼,愈久愈浓。这种“真味”实际是诗中能引起人产生美感的审美意蕴,它首先来自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审美理想、情志意趣等因素。诗歌若缺乏诗人的情志意趣,就失去了灵魂,就没有审美意蕴,也就无“真味”可言。其次,诗之“真味”的产生,还要靠意与象、情与景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诗歌若缺少“象”——艺术形象,让诗人的情感意趣直接说出,诗也不可能有“真味”。只有当意与象和谐融合,构成意境,诗才有体味不尽的“真味”。由于意境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就使诗歌所包含的意味远远超出文字本身的表面意义,读者就能于意境中体味到丰富无尽的言外之意,从而获得丰富多重的审美感受。“味”,本指人的味觉器官感受的滋味,以此喻诗的审美特征,说明对于诗歌多重意味的领受必须通过读者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即对作品进行反复体验玩味,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才能实现。也说明审美欣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以感觉为基础,并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对作品审美意蕴进行体验玩味的感性欣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