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潜意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57页(888字)

即艺术形式的潜意识,指在创造和欣赏艺术形式美时主体的未被意识到的、有着重要作用的心理活动。在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中,主体的心理活动中有自觉的、理性的成分,也有不自觉的非理性的成分;艺术的丰富性是不可能仅由前者完全涵盖的,后者即潜意识活动不仅必然存在,而且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艺术形式潜意识可以分为三类。①童年经验。孩童由于没有或缺少伦理道德意识及知识经验积累,所以其心理活动主要是“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是对形式的直觉,并且他们对自己的欲望也是不加限制地追求满足。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和对社会适应程度的提高,儿童逐渐形成更复杂、更重意义的知觉方式,对自身的某些需求开始进行抑制;于是,儿童的某些欲望、早期由满足这些欲望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当时所具有的偏重形式的直觉经验,便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进入潜意识当中,而日后对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激活都能引起其他两个因素被激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形式能够激起人们似曾相识、亲切又遥远的情感体验的原因。②集体无意识。它是整个人类的生活经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次重复所形成的、带有遗传性质的心理、生理结构;它作为无形的秩序与框架,对形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对人的形式感有着重大影响。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应是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而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作品就获得了普遍性的意义和巨大的艺术魅力。③后天形成的心理结构。后天经验在多次反复后就被主体抽象成较为稳固的心理结构;先在的心理结构对主体的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它使主体倾向于接受某些艺术形式而拒绝另一些,所以个性不同的人、生活经历不同的人往往在对形式美的欣赏上存在差异。后天心理结构是自动地发生作用,这一过程既不受意识调整,也不被意识所察觉。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以上三类内容并不分别起作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介入。艺术形式潜意识的稳定性决定了人们在对形式美的欣赏中有着较稳定的倾向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新的生活经验能够引起后天心理结构的修改乃至重建,这就使艺术形式潜意识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上一篇:艺术文本 下一篇:有机形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