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生景
书籍:文艺心理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07页(504字)
中国古代论述情景关系的术语。语出清代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卷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里的“情”是指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景”指作为客体审美对象而呈现于主体之前的外界事物。“景”与“物”之别在于,“物”是客观地存在于“吾身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景”则是专指外界事物中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现实地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那一部分。“情生景”即情生于心,心注于目,经主体感知、体验后并与主体情感的性质、内容相应同构的外界事物,它们都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即“己欲交而后交”,“识之心而推诸物”。如“‘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日暮天无云,春风散微和’。想见陶令当时胸次,岂夹杂铅汞人能作此语?”诗人有怎样的胸襟、怀抱、情感,就会“触”着、“迎”着具有相应的审美特征的外界事物,这就是情生景,或者叫做以情令景。但这时,“情”仍是主观的情,“景”仍属客观的物,二者还有待于融会成为诗的境界。这就要求“情”和“景”的内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