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75页(610字)

原为玄学命题,引入文艺心理学,指艺术创作与欣赏对具体形象超越达到的审美境界。三国时的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王弼在这里所说的“象”“言”是指《周易》中的卦象及卦辞,“意”是指卦象所包含的意义。“得意忘象”在理论上是对庄子“得意忘言”的继承和发展。“得意忘象”在哲学上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上的意义,它指出只有不执着、不拘泥于具体的手段、工具、符号,才能真正获得对于本体、对于目的的把握和领悟。它对于文艺理论和美学更具有启示意义:在创作上,它启发作家、艺术家追求含蓄蕴藉之美,通过具体有限的言辞、形象传达无限的内容;在欣赏上,它启示欣赏者不要把眼光停留于艺术表层的形象上,而要透过表层的形象去领悟其中的无穷意味。王弼的得意忘象的命题对于古代文艺创作尤其是绘画创作有深远影响。宋代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宋人董伯思也说“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明代王绂说,绘画“兴到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清代笪重光认为那些“脱作家习,得意忘象”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另外,诗论中的“余味”说,“韵味”说,“兴趣”说,“神韵”说等也都与得意忘言、得意忘象有密切关系。

上一篇:意有所郁结 下一篇:任情恣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