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游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39页(779字)
中国古代文论中论述创作心理的一种理论。元代郝经提出。“内游”与“外游”相对。他在《陵川集·内游》中,认为作家不但要游历天地山川、风物人事,还须“内游”,“持心御气,明正精一”(《内游》),即要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郝经从道学思想出发,认为“文”和“道”是合一且体用相辅的。“有德者必有言”,因此须养气,“气盛”才能“言宜”。北宋文学家苏辙曾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郝经认同苏辙的观点。但是,苏辙在所举孟子与司马迁“养气”的二例中,更重视后者,提倡像司马迁那样游历山川景物,遍识风土人情,搜集大量素材而后再进行创作。郝经对此持异议,他认为,“勤于足迹之余,会于观览之末,激其志而益其气,仅发于文辞,而不能成事业,则其游也外,而所得者小也”(《内游》)。与此相反,他对孟子的养气之法予以激赏:“至大至刚,养而无害,浩然塞于天地间,此孟子之所以养其气也。”“由此观之,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大之所以为大,皆养之使然也”(《养气》)。作为一名道学家,郝经主张只要养性修身、守道不移,就可以很好地作文,用不着遍游各地,学习知识,“如是则吾之卓尔之道,浩然之气,嶡乎与天地一,固不待于山川之助也”(《内游》)。他还认为,内游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身不离于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岂区区于足迹之余,观览之末者所能也。”(《内游》)外游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郝经所谓的“内游”,其实就是道学上的“积理以养气”说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表现出他对创作中主体作用的高度重视。此前,唐代韩愈就曾提出“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观点,郝经的“内游”说是对韩愈之论的发挥,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明初学者宋濂“为文必在养气”的观点,就直接得益于郝经的“内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