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87页(1071字)
文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以文艺鉴赏活动中观众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探求艺术接受规律,用以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艺术鉴赏以及促进艺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是一门具有独立价值的新兴学科。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回答以下问题:艺术欣赏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欣赏动态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个体审美心理规律及群体审美心理规律;艺术欣赏活动对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等。传统美学习惯把艺术家和艺术品放在重要地位,接受美学的创始人、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H·R·姚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矫正了这一看法。他认为,作品的存在本身具有未定性、为我性、相对性,并无独立意义,意义的实现是靠读者(观众)通过欣赏使之具体化。文学作品以及一切艺术品是作者(艺术家)和读者(观众)的共同创造。因此真正把握艺术欣赏规律的关键是把欣赏主体——观众放在中心环节来考察,研究其审美心理过程和规律。只有欣赏主体的参与和再创造,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才最终确立和实现。观众的参与,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一种积极选择、主动创造的活动。这就是观众心理学的理论基石。个体心理对艺术品的选择以及爱好与否,取决于他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以及艺术修养等一切综合因素。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个别读者观众的心理轨迹非常复杂微妙。它是一个从预备情绪开始,经由感知触发,集中注意,汇入情感,激发想象,作出判断,最后体味欣赏的动力过程,是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艺术欣赏是一个再现与创造,直觉与理解,生理与心理,意识与潜意识,体验与静观等诸种心理机制对立统一的综合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读者观众来说,由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不同,每一具体的欣赏过程还会表现出无限丰富的个体性差异。观众以及欣赏者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在艺术品原汁原液的基础上积极调动情绪及经验进行“再创造”、“再评价”,挖掘出“超以象外”的东西。由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在思想倾向和审美情趣方面的一致,就会产生“共鸣”,出现“欣赏中主体的易感性”以及“欣赏中主体的异向变移性”等一些审美心理规律。个别读者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性灵得到陶冶,而且一些变态的心理也会得到艺术治疗。观众心理学不仅研究个别读者观众的心理活动,还研究观众群体心理,研究不同群体,不同时尚等审美心理。总之,观众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美学、文艺鉴赏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初具学科雏形和理论模式,但一些课题如观众群体心理等都处在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