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言语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83页(936字)

它以文学言语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言语活动在文学创造和文学交流活动中的本质与规律,从言语活动的角度对文学的本体论、创作论、主体论、批评论、鉴赏论等做出阐释。文学言语学的理论出发点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论述。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强调了“语言”与“言语”的不同,指出“语言”是一种普遍的、既定的、抽象的、稳固的系统、惯例、模式、法则;“言语”则是一种个别的、独到的、感性的、相对自由的活动过程,言语主体的个性、风格、情感、意志等在言语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索绪尔认为,在已有的“语言学”之外,还应当建立一门“言语学”。文学的创作与交流,其实质是一种“言语活动”,从言语学的角度研究文学,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十分必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开始用语言学的观点研究文学现象,其中“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成为彼时文学研究的主潮,而这些研究都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作为理论依据的。这些研究在解释文学作品的构成与文本分析方面,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对于文学创作主体、文学创作过程以及文学作品精神内涵的分析,而这些恰恰是“文学言语学”关注的内容。当代中国,伴随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纵深发展,一批学者不同程度地探讨了文学言语现象,其中,较为系统的一部着作则是鲁枢元的《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文学言语心理学中的“言语”,不限于作品文本中的符号体系,它是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交流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其构成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从言语在作家心灵深处的孕育,到言语通过写作在文本中“定型”,到鉴赏者历时性的接受阅读。与一般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不同,文学言语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文学言语的“主体性”、“创化性”、“心灵性”和“流变性”。文学言语心理学对“言语活动”的研究跨越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但是在心理学方面,它更多地借助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皮亚杰的言语发生理论,列昂节夫的言语个性化涵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完形理论。研究者希望运用这些理论,密切联系文学活动的实际,逐步完善文学言语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