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7页(673字)

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老子曾以“妙”为“道”的同义语,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中也以“妙”来说明求道者最后达到与“道”融为一体的人生境界。东汉桓谭论琴曲云:“妙曲遗声。”傅毅论舞亦云:“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至妙。”(《舞赋》)及至魏晋北朝时期,“妙”又成了人们的习用之语,这一方面受到道家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人们对艺术审美心理问题深入探讨的结果,当时有关“妙”的理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妙象”说。“妙”和“象”结合为一起,体现了以“象”尽“妙”、自然即道的思想。郭璞《游仙》:“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庾阐《蓍龟论》:“是以象以求妙,妙得则象忘。”郗超《答傅郎诗》:“森森群象,妙归玄同。”孙盛曾作《易象妙于见形论》,亦申“妙象”之旨。“妙象”理论强调了山水即道的思想,对培植当时人的目击道存的审美认识方式具有一定推动作用。②“写妙”说。宗炳《画山水序》云:“又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宗炳认为,山水以形媚道,其具体形态中含有“玄牝之灵”,即含有“妙”,因此作画者,必须体现出山水背后所藏之妙道,那种博大精深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情调。③“妙韵”说。往往用来形容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对象。夏侯湛《观飞鸟赋》:“目悦妙势,心嘉羽仪。”向秀《思旧赋》:“听笛音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张载《习扇赋》:“凝妙姿于白雪,俯濯素于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妙”说对唐宋“逸、神、妙、能”四品说和严羽“妙悟”说的建立均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至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