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时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7页(996字)
又称“主观时间”。与物理时间相对,指经过创作主体心理感受后,重新组合、凝聚而成的表现于文艺作品中的时间。它与物理时间各有不同的特点:①时序不同。物理时间是自然时序,必须严格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次序延伸。心理时间是心理时序,可以对自然时序随意改变,重新组合。②时差有别。物理时间只有一种计时系统,没有时差;心理时间则有两种计时系统。③时值不同。物理时间中,人们度量时间的尺度是客观的固定不变的;在心理时间中,体现的是主观感知中的时值,它因时、因事、因人而异。总之,物理时间(至少在牛顿力学把握的世界里)是固定不变、标准统一、可以量化的。而心理时间是经作家心理感受后变异的时间,变异的原因则是主体主观情感的投射;因此,心理时间其实正是感知主体心理倾向、内心情感在作品中时间处理上的一种表现。由于心理时间具有上述的特点和具有情感表现性,所以它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自由,被广泛运用于艺术创造之中。心理时间在艺术创造中的广泛运用,使艺术家们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和物理时间的种种束缚,因而获得了更为自由的表现天地和创造性能力。特别是意识流小说作家,他们在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方法的同时,采用心理时间进行创作,大胆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和结构程式,采用过去、现在、未来彼此颠倒、相互渗透、重叠交替的写法,一齐投向人的心灵的屏幕。因此,心理时间是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心理现实主义在处理时空关系和作品结构时的理论依据。在西方文论史上,心理时间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正式创建的。但在他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感觉中的现在”这一概念,认为人的心灵深处储存着特别深刻的关于过去经历的印象,当其复现时,人们往往忽略了时间的距离,被当作现实加以体验,过去和现在的印象因之重叠。柏格森对此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心理时间和空间时间的概念。前者亦称“主观时间”,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后者又称之为“客观时间”,是用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示广度的数量概念。柏格森还进而认为,我们越是进入人的意识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应;人们也只有按照这种时间观,才能将过去和现在的印象交融重叠,打破空间时间的自然时序模式,使人的时间观念在心理上实现一种新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