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零件的表面处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第2版》第561页(2528字)

模具零件通过表面处理,在其表面形成一层高硬度的硬化层,而基体仍具有高的强韧性。目前,模具上应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氮碳共渗、渗硼、渗硫、溶盐浸镀(TD)、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等。

1.氮碳共渗

氮碳共渗即在550℃~570℃的温度下,用尿素、甲醛氨或氮气和渗碳气体作渗剂,向钢表面同时渗入氮原子和碳原子的过程。模具经氮碳共渗处理后,在表面形成一层有Fe4(N·C)、Fe2(N·C)组成的氮碳化合物层,硬度在1000HV左右,提高了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气体氮碳共渗主要应用于在热态下工作的压铸模、塑料模、热挤模及锤锻模等,但也常用于某些冷冲压模具。

2.渗硼

渗硼就是使硼元素渗入钢件表面,在表面形成一层硼化合物,其硬度为1400HV~2000HV,具有极高的耐磨性,同时还有良好的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性。

模具渗硼常采用固体法。渗硼剂为硼铁15%,氟硼酸钾(KBF4)5%,氧化铝粉(Al2O3)80%。渗硼后还要进行淬火、回火处理。

渗硼用于冷挤模、拉丝模、热锻模、热挤模、冲裁模、粉末冶金模及冷镦模等,效果非常显着。

3.渗硫

渗硫是向工件表面渗入硫原子的过程。钢铁工件表层形成FeS薄膜,可以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低温电解渗硫和中温硫氮共渗。

(1)低温电解渗硫

将模具置于180℃~250℃的硫氰酸盐浴中,进行10min~20min的电解渗硫。常用盐浴成分为50%~80%KSCN+20%~50%NaSCN,在盐浴中模具接阳极,盐槽接阴极。在直流的作用下发生如下沉积反应:

MCNS→M++CNS

CNS-+2e→CN+S2-

Fe→Fe2++2e

Fe2++S2-→FeS/p>

形成的FeS层黏附于模具表面,其硬度虽较低,但摩擦系数很小,故可显着提高耐磨性和抗咬合性。渗硫层呈多孔性,能储存润滑剂,并有固体润滑作用。因此,特别适用于受强烈摩擦的模具,如冷挤模等。

(2)中温硫氮共渗

将模具置于520℃~560℃的无氰盐浴中处理1h~3h,便可获得一定厚度的渗层。无氰溶盐硫氮共渗剂的成分为50%CaC1↓(2+30%BaC12+20%NaCl,另加溶盐总量8%~10%的FeS,并将NH3通入溶盐(1L/min~3L/min)。其中氮气为渗氮剂,通入氮气还能起搅拌作用,减轻FeS的比重偏析,使溶盐中的活性成分更为均匀。

模具经硫氮共渗后表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这种处理技术在压铸模中应用较广。

4.溶盐浸镀(TD)

溶盐浸镀是利用盐浴在模具表面涂覆VC、NbC、Cr-C等碳化物镀层。此种涂覆层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抗咬合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耐热疲劳性能和耐蚀性。

其处理过程是将模具置于80%~90%硼砂+10%~20%涂覆剂(Fe-V末、Fe-Nb粉或V2O5、Nb2O5)的盐浴中,加热至800℃~1000℃,保温一定时间后即可获得0.05mm~0.20mm厚的VC、NbC涂层。

溶盐浸镀法适用于拉深模、切边模、剪切刃、冷挤模、锤锻模及压铸模等。

5.化学气相沉淀(CVD)

这种工艺是将模具置于抽成真空并通有氢气或氮气的反应室中,同时向反应室中通入CH4和TiC14,将温度升至900℃~1100℃即发生化学反应,在模具表面沉积一层厚度为5μm~10μm的TiC涂层。其化学反应如下:

TiCl4+CH4→TiC4HCl

TiCl↓(4+2Fe(钢中)+C(钢中)→TiC2FeC1↓(2

由于TiC硬度极高(2000HV~4000HV),因而气相沉积TiC涂覆层耐磨性极好,而且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和很小的摩擦系数。这种工艺适用于各种拉深模、冷挤模、冲裁模、冲头及粉末冶金模等。

6.物理气相沉积(PVD)

物理气相沉积是通过蒸发、电离或溅射等过程,产生金属粒子沉积在工件表面,形成金属涂层并与反应气体反应生成化合物涂层。PVD法的重要特点是沉积温度低于600℃,沉积速度快。PVD法有真空镀、真空溅射和离子镀三大类。其中离子镀发展最快。

离子镀前先真空至6.65×10-3Pa以上,然后通入惰性气体,并使真空度为1.33×10-1Pa。接通高压电源,则在蒸发源与工件之间建立起一个低压气体放电,使镀料汽化蒸发的原子大部分处于激发态或离子化,离子经过电场加速,以较高能量轰击工件表面而沉积成镀层。在工作室存在金属Ti蒸气的情况下,如引起反应气体N2等,便可在工件表面得到TiN镀层。

离子镀涂覆层附着力强,硬度高,耐磨性好。常用于冷冲模、压铸模、塑料模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