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及计算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第2版》第520页(3923字)
(一)模具主要零件的设计
1.成型阴模工作孔的形式(表3.3-16)
表3.3-16 成型阴模工作孔的形式
2.成型芯棒的形式(表3.3-17)
表3.3-17 成型芯棒的形式
3.模冲与压套的形式(表3.3-18)
表3.3-18 模冲与压套的形式
4.整形阴模工作孔的形式(表3.3-19)
表3.3-19 整形阴模工作孔的形式
5.整形芯棒的形式(表3.3-20)
表3.3-20 整形芯棒的形式
(二)模具主要零件的计算
1.径向尺寸的计算
(1)整形模和成型模
整形可分为正整形和负整形。所谓正整形即留有整形余量的整形;负整形是不留整形余量,靠压件变形产生挤压作用的整形。表3.3-21列出了不同整形方法的阴模孔径和芯棒外径的计算公式。
表3.3-21 不同整形方法的阴模孔径和芯棒外径的计算公式
注:1.当压件为非旋转体时,凸面和平面均按外径D公式计算,凹面则按内径d公式计算。
2.表中的c、g、δ1、δ2、△1和△2值分别见表3.3-22~表3.3-27。
表3.3-22 铁、铜基压坯的烧结收缩率c
表3.3-23 铁、铜基压坯的径向回弹量g
表3.3-24 外箍内时的整形余量和回弹量 (mm)
表3.3-25 内胀外时的整形余量和回弹量 (mm)
表3.3-26 外箍内胀时的整形余量和回弹量 (mm)
表3.3-27 全整形时的整形余量和回弹量 (mm)
(2)模冲
不论对成型模或整形模,模冲的外径D冲和模冲内径d冲的计算公式均为
D冲=D阴平均-e平均
d冲=d芯平均+e平均
式中 D阴平均——阴模孔径的平均尺寸(mm);
d芯平均——芯棒外径的平均尺寸(mm);
e平均——配合间隙的平均值(mm)。成型模模冲的配合可选用表3.3-28所推荐的种类,整形模模冲的配合间隙应比成型模的大。
表3.3-28 成型模模冲配合种类
2.轴向尺寸的计算
(1)装粉高度的计算
装粉高度与装粉体积V0(cm3)有关,而装粉体积取决于压坯体积Vk(cm3)和压缩比ε,即:
V0=εVk
其中 ε——压坯密度ρk与粉末松装密度ρ0之比。粉末的松装密度ρ0见表3.3-29。
表3.3-29 部分铁、铜基粉末的松装密度ρ0
对于无台阶的柱体压坯,其装粉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h0=εhk
式中 h0——装粉高度(mm);
hb——压坯高度(mm)。
对于非柱体的其他形状如球状、锥体,可先求出其装粉体积V0,再根据相应公式求出装粉高度。
(2)模具高度的计算
①阴模高度:阴模高度由三个高度组成(如图3.3-1),即:
图3.3-1 阴模高度计算
h=h0+h1+h2
式中 h——阴模高度(mm);
h0——装粉高度(mm);
h1——下模冲定位高度(mm),取10mm~50mm;
h2——手动模装粉高度(mm),取5mm~10mm如采用自动模,则h2=0。
②芯棒长度:芯棒长度不应超过阴模上端面或略低一点,以便于自动送粉。手动模时,芯棒长度可与阴模高度相等。
③模冲高度:确定模冲高度时,应根据具体的压模结构形式,综合考虑模冲的安装定位、装粉高度的调节余地、压坯的高度以及脱模移动的距离等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压缩行程、脱模行程和适宜的定位高度。
3.阴模和模套的强度及刚度计算
(1)强度计算
设计阴模和模套的尺寸时,应根据它所受的侧压强p侧进行验算,保证阴模受到的最大应力不大于模具材料的许用应力,建立强度条件,其计算公式见表3.3-30。
表3.3-30 阴模和模套强度计算公式
(2)刚性计算
设计阴模和模套尺寸时,还应根据压坯受到阴模弹性变形恢复时,收缩引起的剩余侧压强,不得大于压坯允许的侧向(垂直于压制方向)抗压应力,建立刚性条件。即:
p侧剩=jp侧≤[d压]侧
或
式中 p侧剩——剩余侧压强(MPa);
p侧——侧压强(MPa);
[σ压]侧——压坯的侧向许用抗压强度(MPa),铁基压坯侧向许用抗压强度见表3.3-31。
表3.3-31 铁基压坯侧向许用抗压强度[σ压]侧
式中 ;
R——阴模外半径(mm);
r——阴模内孔半径(mm)。
其中E阴、E压分别为阴模和压坯的刚度,v阴、v压分别为阴模和压坯的泊松比。表3.3-32为铁基压坯的E压和v压值。
表3.2-32 铁基压坯的E压和v压值
对于密度在6.6g/cm3左右的铁基压坯,当[σ压]侧/p侧≥0.7时,可以不进行刚性验算,只进行强度验算;当[σ压]侧/p侧<0.5时,则无论模壁增多厚,压坯均不能成型;当0.5<[σ压]侧/p侧<0.7时,则应同时进行强度和刚度验算,并取其中m大的值。
(三)应考虑的工艺参数
(1)金属粉末的松装密度见表3.3-29,在小范围内波动,模具结构中应有相应的调节装粉高度的装置。
(2)压坯的回弹量见表3.3-23。
(3)烧结收缩率见表3.3-22。
(4)整形余量及回弹量。
四种不同整形方式的整形余量和回弹量见表3.3-24~表3.3-27。
(5)复压装模间隙及压下率见表3.3-33~表3.3-34。
表3.3-33 复压装模间隙 (mm)
表3.3-34 复压压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