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模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模具工实用技术手册第2版》第450页(5349字)
(一)锻件图绘制
1.分模面
分模面选取的原则是:在垂直于作用力方向并于锻件最大截面处进行分模,以便锻件顺利出模。
在满足该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表3.2-3):
表3.2-3 胎模锻件分模面的选择
(1)能及时发现上、下模错移。
(2)金属容易充满模膛。
(3)金属利用率高。
(4)取平面为分模面。
2.模锻斜度
模锻斜度标准值为0.5°,1°,1.5°,3°,5°,7°,10°,12°等。
外壁斜度一般取5°~7°,内壁斜度相应增加一级即7°~10°。若有顶出装置,锻件外壁斜度可取1°~3°。
3.圆角半径
圆角半径的标准值为1、1.5、2、3、4、5、6、8、10、12、15、20(mm)等。
外圆角半径r和内圆角半径R与锻件在该处的高度h及宽度b有关(见图3.2-1)。其值可按图3.2-2箭头所示查取,查取后的数值应向标准系列靠拢。
图3.2-1 锻件的圆角半径
图3.2-2 锻件圆角半径的选用
4.连皮及压凹(表3.2-4)
表3.2-4 连皮形式及尺寸
对于盲孔,胎模锻件可采用压凹形式锻出浅孔,孔底为球面。
5.冷缩率(表3.2-5)
表3.2-5 常用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合金的锻件冷缩率(%)
6.工艺余块、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
(1)工艺余块
对阻碍锻件从分模面出模的部分(如表3.2-3b)以及孔径小于30mm的内孔都应添加工艺余块。
(2)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表3.2-6)
表3.2-6 胎模锻锻件的加工余量和公差 (mm)
注:内孔及压凹的尺寸公差应取相反符号并改变上、下位置,而加工余量比外径的加工余量增加0.5mm。
7.技术要求
在锻件图上无法表示的技术参数都以技术要求形式加以说明。如锻件热处理要求、表面质量要求、外形偏差要求以及锻件图上未注明的圆角半径、模锻斜度等。
(二)模具模膛尺寸及外部尺寸的确定
1.摔模
(1)圆摔模模膛断面形状、尺寸及外部尺寸(表3.2-7)
表3.2-7 圆摔模断面形状及尺寸 (mm)
当毛坯的变形量较大时,圆摔模模膛制成菱形断面;当变形量较小时(如校正、摔光)模膛可制成椭圆形断面。
当上、下摔模闭合(打靠)以控制毛坯被摔部分直径时,D值即为被摔部分的热态直径;否则D值等于毛坯被摔部分直径减去2mm~3mm的欠压量。
(2)型摔模模膛尺寸见表3.2-8,外部尺寸见表3.2-9,其中直径D的确定方法与圆摔相同。
表3.2-8 型摔口部及尾部尺寸 (mm)
表3.2-9 型摔外部尺寸 (mm)
2.扣模
扣模结构及尺寸如图3.2-3所示,扣模在制坯过程中合模焖形时,其模膛的总高度2h应比对应的合模模膛宽度小2mm~3mm,若扣模直接成型,则其模膛总高度等于锻件宽度。
3.2-3 扣模结构及尺寸
扣模外部尺寸如下:
B=bmax+20~50
L=Σli
H=(2~3)hmax
式中 B——扣模宽度(mm);
bmax——锻件扣形部分的最大宽度(mm);
L——扣模长度(mm);
li——扣模各段长度(mm);
H——扣模高度(mm);
hmax——模膛最大深度(mm)。
3.套模
套模模膛尺寸由热锻件图确定。
模套的外形见图3.2-4,外径可查表3.2-10,当使用的锻锤吨位较大时,还要进行强度校核。
图3.2-4 模套及模垫尺寸
表3.2-10 模套外径 (mm)
模套的高度H按下式计算:
H=H1+H2+h0-h4
式中 H1——下模高度(mm),且H1=h1+h2;
H2——上模高度(mm),且H2=h3+h4;
h0——锻件轮缘部分高度(mm);
h4——上模垫比模套高出的高度(mm),当上模垫需要夹持时,取h4=30~50(mm),不需夹持时,取h4=0~10(mm);
h1——下模垫厚度(mm),其最小值可查表3.2-11;
表3.2-11 下模垫最小厚度 (mm)
h2——锻件凸台或凹坑高度(mm);
h3——上模垫伸入模套高度(mm)。
模套口部应制成圆角R5~R10或倒棱5×45°。出口方向制成有0.5°~0.3°的斜度。
4.垫模
垫模模膛尺寸由热锻件图确定。
垫模外形尺寸见表3.2-12。
表3.2-12 垫模外形尺寸 (mm)
跳模是整体式不通孔垫模,为保证锻件顺利出模,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模膛精度要高,按H11级设计,打磨后表面粗糙度达Ra1.6μm。
②模膛斜度较大,一般大于3°。
③跳模外径D要大,高度H要小。取D≥D锻+(70~80)mm,H≥H锻+(30~40)mm。
5.合模
合模结构形式见图3.2-5。
(a)导销式
(b)导锁式
(c)导销导锁联合式
(d)导框式
图3.2-5 合模结构
合模模膛尺寸等于热锻件图尺寸,偏差按H11级设计。合模外形尺寸见图3.2-6,其值按下式计算:
图3.2-6 合模外形尺寸
L=l+2t1
B=b+2t2
式中 L、B——模块的长度和宽度(mm);
l——模膛最大长度(mm);
b——模膛最大宽度(mm);
t1、t2——模膛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最小壁厚(mm);其值可根据模膛最大深度h按下式计算:tmin=0.5h+(20~25),通常取t2>t1,tmin可由图3.2-7确定。
模块高度H可根据模膛最大深度h按图3.2-7确定。
图3.2-7 模膛壁厚图解
6.漏模
锤上使用的漏模有切边(或冲孔)模及冲形模两大类。
(1)切边模尺寸
凹模尺寸见表3.2-13。
表3.2-13 凹模尺寸 (mm)
凹模高度H按下式计算:
H=h+H′-h′+(10~15)
式中 h——锻件高度(mm);
h′——保护台高度(mm);
H′——冲头有效高度(mm)。
冲头与凹模间应有均匀的间隙δ(见表3.2-14),冲头与锻件各接触面尽可能一致。
表3.2-14 冲头形状及冲头与凹模的间隙 (mm)
(2)冲形模
冲形模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切边模相同,但由于被冲切的毛坯或锻件厚度较大,故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冲头与凹模都有刃口,间隙应适当,通常,当坯料或锻件厚度t=5mm~20mm时,单边间隙δ取0.5mm~1.0mm;
②冲头应有导向装置,常采取定位板或导销;
③当工件的厚度较小时,可采用冷冲。这时,凹模的外形尺寸应适当增加;
④若在焖形胎模内直接冲切孔径时,则在焖形时先将凹模出料孔用垫铁堵塞,冲切时再去掉垫铁(见图3.2-8及图3.2-9)。
(a)胎模焖形
(b)冲切孔
图3.2-8 下模垫为冲切凹模的胎模
(a)胎模焖形
(b)翻转180°,冲切孔
图3.2-9 上模垫为冲切凹模的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