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286页(2327字)

质量控制的常用统计方法有分层法、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图、控制图、相关图、调查表等:

1.分层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在同一生产条件下采集的性质相同的数据归在一类。把原因、责任划分清楚,理出头绪,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排列图法,又称巴雷特图法。这是寻找影响产品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如图10-9),按不同的累计百分比划分三类:A类,累计百分比在0-80%,为主要因素;B类,累计百分比在80-90%,为次要因素;C类,累计百分比在90-100%,为一般因素。

图10-9 排列图

3.直方图法。是判断工序质量、工序精度以及预测不合格品的一种方法。

(1)作图方法:①整理质量测定数值,确定数据范围;②确定分组数及组距;③确定分组边界值;④计算各组中心值,统计各组频数;⑤绘图,横座标表示质量特性,以组距标点:纵坐标表示频数,即得频数直方图。

(2)直方图的运用分析。如图10-10①图a,尺寸分布在公差范围内,图形左右对称,平均值处于公差中央,情况正常。②图b,尺寸分布在公差范围内,数据较集中,但平均值偏向一边,将有超差可能,应给予控制。③图c是图b的发展,尺寸超差,出现废品。④图d,虽在公差范围内,平均值居中,但分布太宽,易大量超差应减少数据分散程度或放宽公差范围。⑤图e,因对图d未予控制,平均值又偏差中心,已造成废品。⑥图f,图d未受控制,尺寸分布太宽,工序能力不能满足技术要求,质量下降,出现废品。⑦图g出现双峰,抽样分层不好,可能是由于两个不同的工人操作或两台不同机床的使用或工艺方法不同等原因所致。⑧图h出现偏态,表明产品已经过整理,部分超差产品被剔除,或因操作者其他主观因素造成。⑨图i大部分尺寸正常分布在公差内,但公差外出现分立小岛,说明有少量不合格原材料混入,或有不熟练工人代班等特殊情况出现⑩图j实际尺寸分布过分小于公差,说明质量比预期的要好,但应从经济上考虑其必要性。

图10-10 直方图分析

4.因果分析图法。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因素图或树枝图、刺图。是分析影响质量诸因素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分析图,用以寻找某种质量问题的所有可能原因,最后根据根本原因采取对策。

质量发生问题的原因有机器、人、工艺、材料、环境6个方面(即5M1E),每个原因又有它产生的具体原因(次要原因),而次要原因则又是由更小原因形成的(图10-11)。

图10-11 因果分析图

5.控制图法,也称管理图法。是指用来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方法。控制图是带有控制界限的反映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运动状况的一种图形(参见图10-12)。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量值控制图,有单值控制图、平均值和极差控制图(X-R图)、中位数和极差控制图(X-X图);另一类是计数值控制图,有不合格品控制图(Pn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缺陷数控制图(C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

图10-12 控制图

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可分为偶然性原因和系统性原因。系统性原因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控制系统性因素是控制图的主要任务。

控制图上的点子分布能反映出工序的稳定程度。点子都落在控制界限内、排列无缺陷,则可判定工序基本稳定;如果点子落到控制界限之外或者出现下列情况,则表明工艺过程发生了异常变化:①点子在中心线的一侧连续出现7次以上;②连续七点以上的点子上升或下降;③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如连续11个点子中,至少10个点子(可以不连续)在中心线的同一侧;④连续三个点子中,至少有两个点在上方或下方26横线以外出现;⑤点子呈现周期性变化。

6.相关图法,又叫散布图法。通过观察两因素(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相关的因素,而使结果(或质量特征)得到有效控制,保持质量稳定(参见图10-13)。

图10-13 相关图

7.统计调查分析表法,又叫调查表法。常与分层法联合使用。

它是利用统计调查表进行数据整理、粗略分析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的一种工具。常用的调查分析表有:①缺陷位置统计表;②工序质量特性分布统计表;③不良项目统计表;④不良原因分析表。

8.新七种工具

是日本企业在质量计划、质量设计、用户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七种新的统计方法:①相关图法;②KJ法(即处理信息及整理对质量问题的意见);③系统图法;④矩阵图法;⑤矩阵、数据分析法;⑥PDCA法;⑦箭条图形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