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控制的内容与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277页(1415字)
1.生产计划与实际的差异
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这是各级管理人员的愿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实际与计划之间总会出现差异。通常表现为作业进度的快或慢、产出品数量的超或欠,主要原因有:
(1)计划失误。因预测不准确或有关资料不齐全、编制方法不科学等等原因所致。
(2)计划更改。因订货改变、外部条件变化、或者政策变动等要求。
(3)准备拖延。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没有在生产作业开始前完成;或者质量出了问题,增加了等待时间、影响了进度。
(4)资源影响。如电力、材料、能源供应不足,或不及时;流动资金调度失灵;人员缺勤过多等。
(5)质量不好。产品不合格带来数量不足和耽误周期;或者设备设施的故障率、停机时间、维修时间超过了预定值等。
2.生产控制的内容
(1)生产安排。即确定工艺路线、制订计划及分发作业路线单,这是生产控制的起点与基础。
(2)作业分配。根据路线单的指示要求,准备好相应的技术文件(图纸、工艺等)、工卡模具、材料(毛坯),然后把各项作业任务按照人员、设备(或工作地)、时间进行分配。包括对操作人员的具体作业指导。
(3)作业控制。它要求在作业一开始,就必须监督作业的执行情况,并随时纠正偏差,实施控制(包括进度、质量、负荷、实物等控制)。
(4)完工处理。包括完工检验、按路线单转移合格工件和技术文件、退还工卡模具、不合格品的处理和实绩统计分析(效率、质量、成本)等一系列的工作。
3.生产控制的主要作用
(1)按计划进行生产活动的有效措施。通过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使生产实际最大限度地接近计划。
(2)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调配劳动力,有效地利用生产设备设施,建立和保持合理的库存储备,组织均衡地连续生产;并通过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使企业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4.生产控制的重点
生产控制的对象是生产作业活动,而作业又是由生产对象(材料)、生产主体(工人)、生产资料(设备、工作地)三大要素构成的,为了有效地保证交货期达到生产控制的目的,必须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选择相应的控制重点:通常单件生产以进度控制为重点,以物料流转过程周期为重点控制对象;成批生产要以余力管理为重点,以工人、设备工作地的生产能力为重点控制对象;而流水线生产则要以实物管理为重点,以物料流转地点、数量为重点控制对象。